|
|
|
魏英杰:让我们一起为灾区民众祈福吧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3日07:26 中国网
还有就是要防止灾后发生疫情。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是以往重大自然灾害的普遍特征。比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肠炎、痢疾迅速在震区蔓延,发病率比往年高出几十倍甚至几百倍。所幸当时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此高度警惕,避开了瘟疫的魔影。疫情和震情一样具有强大杀伤力,必须及早安排防范措施。 其次,既要动员全社会力量投入抗震救灾,也要乐于接受世界各国和组织的支援救助。 毫无疑问,在灾难面前,拥有更强大的力量、更多的资源,就意味着更大的胜算,更多人的生命和安全也就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这一点,现在应当不成问题。但要知道,1949年以后发生的两次大地震,官方的抗震救灾思路却并非如此。1966年3月份,河北邢台地区连续发生6.5级以上地震,造成人口死亡8千多人。囿于国际国内环境,当时提出的救灾方针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而唐山大地震发生后,面对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八方来援”,官方的态度却是“我们堂堂中华人民共和国,用不着别人插手,用不着别人支援我们”。不得不说,这是一大遗憾和教训。相信在全球化的今天,这样的局面肯定不会发生。毕竟,在自然灾难面前,不仅我们不能成为旁观者,整个人类都不是局外人。 第三,在抗震防灾过程中就应启动反思和弥补机制,及时总结这场自然灾难在人为方面的经验教训。 每一场天灾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人为因素。比如预警机制是否不够健全,具体的救援工作是否存在不足,都值得实时检讨、尽快改进。特别是防震减灾部门,更有必要对此作出必要反思。说明白一些,“地震难以预测”固然可以作为免责理由,却不应成为防震减灾部门的“座右铭”。防震减灾部门的职责,就在于监测震情,并尽可能提前预警。也就是说,预测不出地震发生时间也许是常态,但成功作出预测和预警,才是防震减灾部门所应汲汲以求的目标和方向。 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一次未经预警的地震发生,既是对防震减灾部门敲响的一记警钟,也是提供反思和汲取经验教训的一个机会。邢台地震是国内1949年以后破坏性最大的一次地震。周总理当年就指出:“这次地震付出了很大代价,这一些代价不能白费!我们还可以只留下记录吗?不能!必须从中取得经验。”地震发生当晚,根据周总理的指示,由中国科学院牵头组织的邢台震区综合性地震考察队成立,来自数十个国家部门和机构的3000余名科研工作者先后奔赴现场展开多学科考察研究。邢台地震由此成为中国地震科学研究的一个新起点。 还要提到的是唐山大地震。那场悲剧是在“比较明确的长期背景判断,基本正确的中期趋势分析,扑朔迷离的短期预报意见”大背景下发生的。可叹的是,直到地震发生一个多小时后,距唐山仅150公里的北京国家地震局还不知道震中在哪里。这一次,汶川县地震发生不到半小时,国家地震台网就测定出震中位置和地震强度,比之以前明显有所进步。然而,如果能够再提早一些,甚至提前作出预警,那将会有更多的生命脱离苦难啊! 归根结底,所有的抗震部署都应在“生命高于一切”理念统领之下,所有的救灾措施都应以救助民众生命和安全为依归。如此,在这场特大地震灾害面前,我们就能够携手同心、众志成城,跨过2008年最为艰难的时刻! 走笔至此,在网上看到凌晨发布的消息,温总理在都江堰临时搭起的帐篷内,提出当前抗震救灾工作四项要求。其中“人命关天,救人要紧”一语,在朴素表达中不无透露出浓厚的人文情怀。在此,我真切期望:全国人民一起为汶川地震死难者致哀,为灾区民众祈福! 作者声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