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燕赵都市报:感同身受 救援第一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4日07:23 燕赵都市报
本报评论员 我们在意的不是救援金额多少,而是自己对生命的尽责,是否真的毫无保留,全心全意 从12日14时28分起,四川汶川大地震的任何一点消息,都牵动着整个中国的神经。血脉相通十指连心,很多人在关注新闻的同时,开始认真考虑如何帮助灾区。作为对大地震灾害有着同样痛苦记忆的河北人,我们与灾区,心更近情更切。 天灾当前的绝望,流离失所的恐惧,失去亲人的惨伤,以及获得帮助绝处逢生后的感恩,所有这一切,不只是我省两个曾经大地震灾害的城市———唐山与邢台的特殊经历,也早已进入6900万河北人的集体记忆,成为某种共同的心理体验,进而塑造了我们的“灾难观”。正是在这样的共识之下,许多河北人都希望和要求自己,在这次救援行动中更彻底,更尽力。我们在意的不是救援金额多少,而是自己对生命的尽责,是否真的毫无保留全心全意。 因此,整个河北都在为灾区揪心,都在为灾区行动———截至发稿前本报得到消息:由我省地震专家组成的技术支持小组已经待命准备奔赴灾区;省政府于昨日上午成立赈灾应急办,动员组织了大批救援物资和医疗资源;地方政府、慈善机构以及社会各界纷纷捐款,总额已逾千万;32万毫升救命血也迅速发往灾区…… 从昨天的画面上我们已经看到,此次地震后果堪称惨绝人寰。大灾动深情,人们的表情越来越严峻,但生发自心底最朴素人性的凝聚力量却变得更加强大———我们一定要扛过去!我们一定能扛过去!32年前河北唐山一场劫难,24万人口消殒于震灾,却也留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间大爱。汶川大地震后,唐山市政府迅速向灾区捐款1000万,同样遭遇过地震灾害的邢台市,各界捐款也逾700万。“对于全国人民的关怀,我们始终铭记”,“我们能体尝到灾区人民的处境”,曾经经历过1966年邢台地震、如今捐出邢台市第一笔援震善款的董纪兴老人,说出了千万邢台人、唐山人以及河北人的心声。最朴素的感恩,最直接的同情,就是如此人性底色,引发了人们捐款、捐物和献血的热情。 “经历过灾难,也见证过真情”,这是年初南方雪灾中因驰援灾区而被社会誉为“燕赵义士”的宋志永的人生体会,当时他只有4岁,在唐山大地震中与母亲一起得到了上海医疗小组的救治。今天,宋志永的经历又重现于汶川等地区人民身上,不仅唐山人有切肤之痛,整个河北更感觉责无旁贷———此时此刻,谁不希望伸一把手,能像当年留住宋志永一样,留住更多孩子,留住更多生命,留住更多今后有机会生长爱和传递爱的种子? 2天,超过1.2万人死亡,还有更多的未统计伤亡。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社会的焦虑在加剧:交通阻断、通讯隔绝、伤亡惨重、物资不足,忍饥捱冻的人能等多久?危重伤员能等多久?废墟下被埋着的人能等多久?不行,也许一分一秒都等不得!所以,让我们把一切恐惧和愤怒首先攥成一种力量,一种当年拯救过唐山,拯救过邢台的力量。在一片血色之中,我们河北人更应该保有一种信念:再微渺的希望,也值得拼尽全力;再菲薄的贡献,也意味着一点生机。惊魂未定的成都市民连夜排队为伤员献血,爬出废墟的初中生回身去扒开压在自己同学身上的瓦砾———汶川在等着我们,绵阳在等着我们,四川在等着我们,所有灾区的人民,都在等着我们! 手足情深,一发千钧,这是以爱的名义伸出援手的时刻,请不要犹豫……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