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曹林:抗灾救命需要政府和民众彼此呼应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5日07:13 中国青年报
作者:曹林 揪心地牵挂着那些废墟下生死未明的兄弟姐妹,许多公众都选择了以捐款的方式参与救灾,但他们通过银行和邮局捐款时却习惯性地遇到了手续费。献爱心竟然还收手续费,这种费让他们很有心理障碍,于是纷纷呼吁银行取消捐款手续费——银行这一次反应异常迅速,闻听建议后中行、建行、中信银行当即宣布对所有的赈灾捐款开通绿色通道,并全部免除手续费。不少地方邮局也接受建议及时取消了手续费。 很是为此感到欣慰和感动,不仅是为银行的闻过则改,更是从中感受到一种公众和银行为了抗灾救命而互相沟通、彼此呼应的可贵精神。很显然,公众所以发出免除手续费的呼吁,并不是心疼和在乎那几元钱,而是完全为了救灾的凝聚力;银行开始所以收手续费,我想,也绝非唯利是图和发人民的爱心财,而是在延续收费习惯中疏忽了这个问题——所以听到公众的呼吁后,他们立刻接受了建议,在彼此呼应中共同完善了爱心的通道,使一笔笔善款能够毫无成本和障碍地传递到灾区人民手中。 抗击这种大灾大难,需要我们的彼此呼应:看到问题就要有人呼喊,有人呼喊就要有人回应——我们要通过这种彼此呼应互相感受到对方的体温,互相听到对方的心跳,这样我们才不是彼此孤立、单打独斗的个体,才不会感到孤单和寒冷,我们的社会才能凝成一股绳,所有的资源才能凝聚到抗灾救命这个当下最紧迫的事情上,众志成城战胜灾难。 所以提起“彼此呼应”这个议题,是看到公众针对抗灾提出了许多建议:这些可爱的人民,他们积极地响应各种号召支持政府抗灾,不仅有钱捐钱有物捐物,不仅争相排队献血,不仅通过MSN签名为灾民祈福,还殚精竭虑费尽心思地就救灾提出了许多非常及时、现实、可具操作性的建议:比如,有人建议应立刻进行心理介入和展开心理援助;为借助火炬传递凝聚抗灾力量,有人建议火炬手制服上加上团结抗震口号……网上有许多针对一线救灾救人提出的许多具体的建议。 这些建议有的可能并非当下急务,有的不具操作性,有的不太合理,或者有的建议是政府正准备做的事——无论建议如何,它都是公民为了救灾而费心思想出来的,跟捐钱捐物献血一样,也是公民为了救灾而贡献出的一份自己的心力,也是公民参加救灾的一种方式,它包含着公众对救灾的积极参与,包含了公众对社会动员的积极响应和对救灾的一腔热忱。无论如何,我们的政府应善待和尊重公民这种积极建言的热忱,选择公共认同度比较高的建议进行积极回应。 如果公众的救灾建议不具操作性,应耐心地解释不具操作的原因;如果采纳了公众的建议,应告诉公众这是听取了公众建议后才做的。只有这样互相尊重彼此呼应,才能把每个人动员到救灾事务中,否则会冷了他们的心。一方面,救灾需要在群策群力中吸纳民间智慧,尤其是网友凝聚起来的智慧,往往会对救灾起到很现实的作用,全民救灾不能忽视这种草根智慧。另一方面,如果及时回应了公众的建议,会对公众参与救灾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会在彼此呼应中极大地鼓舞救灾的士气,公众会在被尊重中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参与感,感受到一种抱在一起彼此取暖的凝聚力,那样更有利于整个社会团结在一起。 不仅是政府与公民之间,抗灾救命中许多方面都需要彼此呼应:公民之间需要彼此呼应,对有利于抗灾的呼吁要一呼百应;政府与灾民间需要彼此呼应,要互相给对方温暖和信任的眼神;救灾者与待救者之间更要彼此呼应,需要救灾者不惜一切代价、不放过一切机会、不遗忘一个角落呼喊废墟下的名字,也需要被埋在废墟下的他们尽力发出哪怕是极其微弱的回应声,证明生命的存在,彼此呼应互相鼓劲,这样才能战胜灾魔。 永远不要在抗灾救命中单打独斗,我们需要通过彼此呼应站在一起,需要彼此呼应凝成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力量。
【抗震救灾吧】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