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张贵峰:做好本职工作也是支援灾区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5日09:33 中国新闻出版报
□ 张贵峰 “捐钱、捐物、献血”——围绕汶川大地震的各种救援工作仍在紧张繁忙而艰难地进行中,作为身在远离灾区之外的普通社会一员,除了对灾情的焦急关注以及捐款献血之外,似乎做不了其他。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做什么?”这是不少网友,面对严峻而急迫的灾情而又“有劲使不上”时发出的无奈的感叹。无疑,这样一种渴望为灾区更多“做点什么”、多一点分担,乃至直接参与救灾的心情,非常值得理解,更非常值得尊敬。 笔者想说的是,即使我们没有置身救灾的现场,也不能直接对灾民施以援手,但捐钱、捐物、献血之外,坚守我们各自的本职岗位,认真地对待和做好它,其实也是对灾区的一种支援,也是“众志成城”精神的一种表现。 在社会生活关联高度密切的现代社会背景下,灾难救援尤其是像汶川地震这样的巨灾救援、善后,无疑是一项牵涉面极为广泛、本身也极为繁复的系统性社会工程。在这样一个系统工程中,不仅有各种直接可见的显性救援工作——抢险救援、医疗救治、生活用品供应、道路通讯抢修等,而且背后需要几乎社会所有行业部门的潜性内在支撑和有机配合,比如,救灾所急需的大量各种物质、器械、用品——食品、药品、担架、饮用水、消毒剂、帐篷、棉被等等的生产、运输、配送。也就是说,只要你所从事的职业与此相关——无论直接还是间接相关,那么,你实际上也是抗震救灾的参与者、支持者,你对本职的坚守和执着,同样也是对灾区人民的一种援助和关爱。 无论如何,像地震这样现代科技还难以准确预测的自然灾害,其巨大破坏、损害、撕裂的不仅是灾区一隅,也是整个社会统一有机生态系统中的基本生产、生活、生存秩序。这意味着,地震的发生,不仅是对我们具体直接救灾能力的考验,也是对整个社会秩序的自我维护、修复能力的一种考验。显然,这样一种考验并不是抽象、笼统、遥远的,它肩负在我们每一个远离灾区的公民的身上,彰显在我们敢于和善于直面灾难、从容坚守本职并努力捍卫社会秩序的镇定、勇气和信心中。 “天佑中华”,更要“人佑中华”,而此“人”,无疑不在情系中华、念兹在兹的每一个“你”与“我”之外。
【抗震救灾吧】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