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耕身:救人决不轻言放弃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8日08:17 东方早报

  作者:杨耕身

  岷江依旧呜咽,悲伤继续蔓延。截至5月17日16时07分,发生于四川汶川县境内的地震造成的全国死亡人数已达28881人,其中四川省21577人遇难,受伤达15.9万余人,被埋1.4万余人。到今天,“5·12”强震已至震后第六日,抗震救灾已到最危急的关头。废墟中是否仍有生命坚守?救援的力量能否抵达每一处微弱的呼吸与心跳?尤为严峻的是,如果说我们可以拥有两次地震救援的“黄金72小时”,那么到此刻,140小时也已悄然流逝。而且连日来灾区气温偏高,防疫形势严峻,满目疮痍的大地仍旧余震不断,一些水坝面临崩裂或是垮塌的危险。此时此刻,不论是救援,还是待救,每一分钟都是一个世纪,每一条生命都是全人类,每一个怀抱都是全世界。

  一定要挺住,一定会得救。5月16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赶往灾区后指出,“抗震救灾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抢救人民群众生命作为重中之重。要继续尽最大可能救人,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作出百倍努力。”此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表示,无论从破坏性,还是从波及范围来说,四川汶川地震都是建国以来最大的,超过了唐山大地震。他指出:“面对这场特大地震灾害,必须举全国之力,以救人为核心,克服重重困难,把抗震救灾工作进行到底。”与此同时,多达十万人的大部队已进入四川重灾区,到达了每一个灾难的现场,已经发起以挽救生命为重点的救灾“大总攻”,国际救援组织也陆续赶赴灾区。所有这些,都仍然带来坚定的希望与生机,仍然明确无误地为尚未脱离险境的人们指出了向生之门,指向了泪水与祈祷的方向。

  悲伤倾尽,我们宁愿选择坚强;绝地营救,我们仍然相信奇迹。生命的奇迹,就在于对生命的“不弃不离”中。72小时或许是救援的黄金时机,却远非生与死必然的分割点。我们固执地相信,哪怕是720小时之后,生命依然可以被温暖。在位于震中的汶川县映秀镇,震后100小时仍不断传出有人生还的消息。我们看到,5月16日17时左右,被埋在北川县城废墟长达100小时的彭志军连同另外三人,于同一个地方被成功救出。他们相信:“只要坚持,就能多一分钟的生存,就有被救出的希望。”5月17日11时30分,北川县城内被埋117个小时的幸存者季中山被成功救出;13时40分,北川县陈家坝大竹村69岁的赵富贵老人在受困近119小时后被成功救出;18时15分,汶川县映秀镇一名被埋在废墟下近124小时的男青年被上海公安消防总队地震救援队成功解救,成为目前映秀灾区灾中生存时间最长的伤员。每一个生还者,都是对所有生命的慰藉,都是对生命价值的张扬。

  震后的救援,需要意志,需要坚定,更需要对生命怀有一种爱的力量。在重灾区都江堰河边一处坍塌的民宅,救援的人们看到一个年轻妈妈抱着一个女婴蜷缩在废墟中,已经死去,但是婴儿靠着母亲的乳汁活了下来;在地震重灾区北川,一名已被废墟压死的女子双膝跪地,整个上身向前匍匐,双手扶地支撑身体,就这样用自己的身体庇护着自己三四个月大的孩子。她同时留下一条手机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在同样处于重灾区的什邡市红白镇红白中心小学的废墟上,井然排列着两三百个书包,它们不能失去那些稚嫩的肩头。一位失踪学生的妈妈,把女儿从前背过的书包洗得干干净净,她说:“就是等她回来背。”因为母爱的伟大就是人道的立场,所以我们要于不可承受中承受,在最不可能处施援。

  那些被瓦砾与不幸覆埋着的幸存者,在怎样度过每一个白天黑夜,怎样呻吟或沉默,怎样恐惧或渴望?因为生命仍在绝望之处顽强地坚持,所以士兵更要突击,救援仍需努力。汶川陆沉,天地不仁,我们不可能祈祷上苍施以援手,更不可能阻止余震来袭,但我们能够清理大地的疮痍,为生机留出余地;能够抢在死神的前头,让幸存者不死;能够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使灾民免于再遭苦难;能够确保受伤者得到救治,生活得以继续。惟有如此,苦难可以平息,斯民可得保全。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