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涵:对救灾严密监督是爱心的最大保障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9日08:01 新京报

  作者:韩涵

  面对在灾难之中“站起来”的审计监督,公众倍感欣慰,与此同时,公众也期待,监督不仅限于此,争取拓展更多的渠道。

  汶川之难,痛在每个国人的心中。面对如此惨绝人寰的灾祸,没有人可以置之度外,人们纷纷向灾区民众伸出关爱之手,从企业家到文艺明星到普罗大众乃至路边乞丐,都踊跃捐款捐物,来自海外的捐助款和物资也不断涌向灾区。截至18日12时,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达89.45亿元

  如此庞大规模的钱物捐助,加之通过政府渠道下拨的资金和物资,数额之巨令人惊叹。然而,人们在欣慰之余,也不免担忧,这些钱物能否及时、足额发放到灾民手中,充分用于救灾?

  据报道,为了确保救灾资金、物资按要求及时到位、严格管理和合理使用,审计署5月16日决定,组织对汶川地震救灾资金和物资进行审计:查处滞拨、滞留救灾资金和物资等影响灾民生活和灾后重建等问题;查处人为随意分配、优亲厚友等问题;查处挤占挪用、贪污、私分、克扣救灾资金等问题;查处损失浪费和弄虚作假等问题。

  以审计监督为救灾资金和物资上一道保护锁,这极有必要。国难当头,人们当然善意地相信,绝大部分官员以及掌握救灾资金、物资募集发放权力的NGO人士,必定以救灾为重,摒绝私念,全力以赴。然而,常识和经验也告诉我们,自我的道德约束固然重要,但最可靠的约束,是外部的监督,一套严密的监督制度永远比人更可靠。

  事实上,当汶川地震的人道灾难发生后,政府和公众几乎将全部心力凝集在生命的救援上,把目光聚焦于废墟下一个个伤亡者身上,而对于救援行动背后巨大的资金和物资流动,可能关注度不够。这时候,倘若制度的约束力不足,监督缺位,将会给少数人上下其手,中饱私囊创造机会。这种灾难下的人祸,是对灾区民众的犯罪,对公众爱心的亵渎,必须坚决制止。

  因此,面对在灾难之中“站起来”的审计监督,公众倍感欣慰,与此同时,公众也期待,监督不仅限于此,争取拓展更多的渠道。例如,激发公民参与,民政部和中纪委可以各自公布一个举报电话,专人值班接受公众举报;人大部门可以组织一个人大代表观察团,对救灾的各个方面展开专项监督;此外,还应鼓励媒体的监督,推动救灾信息全面公开,为媒体监督创造宽松氛围。

  在救灾十万火急之时,强调对救灾的监督,这看起来似乎对日夜操劳的官员和NGO人士有些“不近人情”。然而必须看到,有强大的监督才能有救灾工作高水平和高效率的保证,确保我们捐出的每一分钱,每一笔救灾物资做到物尽其用,托起灾区民众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韩涵(北京 媒体从业者)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