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秋秋:识别死难者身份体现生命尊严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1日14:18 新民晚报

  作者:晏秋秋 

  今天,是全国哀悼日的最后一天。3天里,国旗为百姓而降,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一切公共娱乐活动停止……3天的静默,我们得到了很多很多。我们明白了生命的宝贵,更懂得了什么才是人的尊严。

  举国哀悼是一次极好的人本教育。许多人由此懂得了,死,要有死的尊严。昨天出台的地震遇难人员遗体处理意见就透露,对无法确认的死难者,相关部门要尽力建立身份识别的DNA数据库。

  遇难人员已超过4万,大灾之后又常有大疫,此种状况下,要尽力完成DNA的采集,可想而知工作量有多大。然而,对逝者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促使中国尽力去完成此事。不轻易让任何一个遇难人员湮没无闻,这其中蕴藏着人本精神。如果条件允许,还应该在DNA数据库中,增加“遗体发现地点”一项内容,那就更能体现中国文化中“死者为大”的传统。

  在互联网上,有人提出倡议,希望来自灾区的照片,不要那么“真实”,不要如此残酷,因为这也是对死者的尊重。真实往往是残酷的,成排的冰冷遗体,强烈地冲击着视觉,却也在不经意间,触到了生者的痛处。展现真实,但请不要展现残酷。或许,这就是那张“许多书包堆在废墟前”的照片,广为流传的原因之一。

  国家哀悼日寄托了对逝者极大的哀思,反过来,呼吁“生命高于一切”之时,也触碰了人们思维中那些容易忽略的部分——生也要有生的尊严。最近几天,在各灾区发出的求助信息中,“紧缺物资”发生了显著变化。满足了“粮食”“药品”等的基本需求后,一些灾区有着更多需求。

  成都需要移动式厕所1200间,彭州需要大量日常生活品,广元需要一台电视转播车和30000台收音机。许多灾区表示,除了生活帐篷,还希望得到教学帐篷,早日为学生们复课。还有灾区提出,需要一些妇女卫生用品。

  与基本的吃住生存要求相比,这些“紧缺物资”的出现,意味着我们更懂得,如何照顾灾区的群众。一旦脱离了危险,他们想要的,就不仅仅是吃饭、睡觉。他们需要心理疏导,需要信息沟通,需要生产自救,需要有尊严地活下去,有尊严地重建家园。

  地震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其实也夺去了生者的生活方式。我们尽量满足灾区群众不同层次的需求,这也是对“以人为本”的贯彻实践。

  毕竟,生活总要继续。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