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琼:灾后心里救助应更加拓展深入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2日07:31 汉网-长江日报

  作者:李琼

  为期三天的哀悼,我们用泪眼和悲伤送别4万多个在这次大地震中逝去的鲜活生命。逝去的生命不可追回,关注生者,为他们重新建立正常而持久的生活秩序,是目前最为现实的目标。基于此,灾后心理救援与干预的话题日益强烈地凸现出来。

  灾难,不只在来临的那一瞬间带给人身体伤害,也会在幸存者心灵深处留下巨大创痛。废墟之上,重建故乡,不仅意味着房屋的重建、生产与生活的恢复,更意味着抚平心灵的伤口,消除磨难与痛苦酿成灾后梦魇。而后者,需要我们更为广泛持久和深入细致的努力。

  从地震发生之时起,心理干预就迅速成为了灾后救援的内容。我们看到,卫生部组派的危机干预小组和来自各地的心理救援专家与医护人员一同在第一时间赶往受灾前线,随着灾后救助的不断深入,来自医疗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的心理干预在不断增加,心理疏导也成为灾后复课的孩子们第一堂课的主要内容。可在灾难造成的巨大的心理后遗症面前,同我们在生命救助和物质建设上的投入相比,我们在精神安抚和心理干预上的努力尚有拓展和深入的必要。

  汶川震后,很多细心观众从电视播报的画面中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被从瓦砾中营救出来的孩子,大多并没有哭喊,他们表情麻木、迟滞,似乎对外界失去反应能力,这种状态同样也表现在一些幸存的成年人身上。丧失亲人之痛、家园被毁之忧、震灾惨烈之怖,不仅是孩子们噩梦和哭闹的根源,也盘踞在每个灾难幸存者的心头。灾难的伤害面前,更多的父母失去了孩子,灾难面前,成人的创痛并不来得更为轻微和短暂,在关注儿童心理救援的同时,给予每一个受灾者以心灵上的关注和抚慰,无疑是当前救助中的必须。

  大灾后往往是心理疾病的高发期。但灾后的心理干预,不能只是相关专业人员的工作内容。此次震灾,受灾人数已达500万以上,心理干预工作者远不可能覆盖如此广泛的人群,更有资料表明,在大灾后的心理干预中,往往会面临因为信心的丧失和悲痛的巨大而产生的排斥和拒绝。因此,让每一个参与救援的人都担负起精神抚慰的责任,让我们在分发每一份食物,搭建每一个帐篷,做每一次护理的时候,不仅将受灾者简单视为救助的对象,不仅基于其生存的必需,更重其心理的愈合,更具人性的考量,做更为细致而深入的付出,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受灾群众稳定情绪、化解悲伤、分担忧愁,预防或减轻灾后长久的心灵创伤,以及继发性伤害。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指出,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灾后,心理不能成为废墟。物质废墟上的心灵重建,是一条艰巨而漫长的道路。唯有以更为坚实而细致的努力,才有可能使他们精神得以舒缓,并逐渐恢复到原来的生活状态。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