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川:支持建立汶川地震博物馆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2日07:46 红网-潇湘晨报

  作者:王石川

  5月20日,作为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亲历者,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告诉记者,他正执笔向全国政协提交提案,呼吁筹备建立汶川地震博物馆,以表达对死难者的哀思和为后人提供警醒。(5月21日《新闻晨报》)

  从国旗半垂到坊间呼吁为死难者竖立纪念碑,再到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呼吁建立汶川地震博物馆,这条清晰可辨的路径昭示了最诚挚的民意诉求:对死难者的悲悯,对生命尊严的捍卫,对灾难的永远铭记。

  有人说,汶川地震带来了死亡、鲜血、眼泪与绝望,也唤醒了人们的同情心与良知——很多时刻,人们内心的温暖与光辉不正在逆境时刻爆发出来了吗?斯诚不谬!问题是,我们的温情能存续多久?媒体的热忱能保持多久?世人关切的目光能集中多久?滚滚红尘,饮食男女,生活的繁重总会将人心打磨得坚硬,谋生的艰辛总会将激情驱散。假以时日,街道依然会喧嚣,我们依然行色匆匆,也许我们在柔软的心壁依然保存一丝庄重,但总不及如今情绪饱满。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记忆反抗遗忘的历史。拿什么抗拒遗忘?记忆。拿什么保存记忆?博物馆也许是最好的物证。美国博物馆协会曾经如此定义博物馆——博物馆是收集、保存最能有效地说明自然现象及人类生活的资料,并使之用于增进人们的知识和启蒙教育的机关。汶川地震博物馆的意义还在于,她不仅代表了保存、收藏和记忆,还代表了缅怀、尊重和警示,不仅记述的是一个国家的宏大历史叙事和灾民的集体身份,还呈现出了每一个细微生命的受难史、挣扎史和抗争史。

  从情感而言,每个公民的生命都是整个国家,汶川大地震不只是汶川的灾难,是整个国家的灾难,亦是整个人类的灾难。从细节而言,地震强度和范围都超过唐山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一次地震,遇难者迄今为止已经超过4万人,还有3万多人失踪,27万多人受伤,500多万人无家可归。此外,有太多刻骨铭心的记忆,有太多感天动地的细节。记忆必须物化,物化才能定格为不朽,无论从哪种角度而言,建立汶川地震博物馆都应该是众望所归。

  据报道,美丽而宁静的日内瓦城拥有数十座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比如,举世闻名的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博物馆就坐落在日内瓦,该博物馆不仅让参观者记住了红十字诞生和发展的艰难历程,还给人以珍视和平的启示。曾有观众如此留言:“尽管这家博物馆就像苦涩难咽的药,但它能使世界更加安宁,因为参观者从博物馆所获得的知识本身就是力量、机会与对和平的渴望。”我想,建立汶川地震博物馆的意义应该比这还要丰满吧。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