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伟:有尊严地安葬遇难者体现公民社会转型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2日10:00 燕赵都市报

  作者:张敬伟

  据民政部网站20日消息,为妥善及时处理四川省汶川地震遇难人员遗体,预防地震灾区疫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灾区群众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维护灾区社会稳定,民政部、公安部、卫生部近日联合制订了“5·12”地震遇难人员遗体处理意见,对遗体处理方式、遗体辨认程序、境外人员遗体处理、卫生防疫、协调配合和经费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灾难进入第10天,举国上下不得不面临着一个残酷的事实:生的奇迹越来越少,死的噩耗愈来愈多。处理4万多死难同胞的遗体,成为一项不得不做的迫切任务。唯此才能避免大灾之后的次生瘟疫,才能让死者瞑目,生者安然。可以看出,民政、公安和卫生三部关于处理遇难人员遗体的处理意见是充满人性光辉的。尤其是通过建立DNA身份识别的数据库方式,确保了每一位火葬或土葬的同胞,都能在身份上得到最后的确认。

  这体现了对死者尊严的尊重,是中国社会成长为公民社会的一个标志。公民社会,是以公民生存权生命权为基础,权力依据法律和人性博爱给予权利最虔诚和谦卑的尊重。人的权利不仅存乎于此岸之生,也延展至彼岸之死,对生者的权利关爱和对死者的尊严尊重,构成了公民社会最普世的衡量标准。

  有灾难就有伤痛。很多时候,伤痛不仅仅来自灾难本身带来的惨烈,更是灾后尸横遍野哀鸿满天的景象。一个不具爱心的社会,一个没有动员能力的国家,往往会使天灾异化为人祸语境下的人间地狱。试看四川灾区,无论救灾救人、赈灾援助、卫生防疫还是灾后重建,都在有力有序有效的全民动员下开展。罹难同胞,在尽享国殇的集体尊严后又在身份确认上得到公共权利主导下的私权保障。这最后一刻的尊严足以让死者入土为安。

  随着救灾形势的发展,遇难同胞的数量还会上升,掩埋于废墟之下的遗体还会不断地发掘出来。这些消逝的生命,均会参照三部委意见的要求逐一甄别身份,通过体面正义的辨认程序得到有尊严地安葬。生者对死者的责任和义务也只能通过如许的方式进行处理。生命权是最大的人权,中国以实际行动向全世界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死者享有国葬的无上尊严,这一点在5月19日到21日的全国哀悼日中得到了体现,死者遗体得到有序的身份辨认和安葬,两项举措更使死者灵魂和肉体得以双重慰安。笔者相信,以这场震灾为契机,中国社会将实现和谐公民社会的转型正义。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