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振东:台湾不是“扁”的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2日11:39 世界新闻报

  编者按

  陈水扁终于下台了。很多人感慨,陈水扁8年表现如此之差,当初怎么就掌了大权?陈水扁两面三刀,为何能连任?反省“陈水扁现象”,是台湾必交的学费。

  台湾不是“扁”的

  《世界新闻报》特约撰稿人/邹振东

  2008年5月20日,台湾电视新闻的一个细节令人回味无穷:走出“总统府”的陈水扁,用捡垃圾做义工这一特殊方式,开始台湾没有陈水扁的日子。站在一旁的义工不断地提醒捡垃圾的陈水扁,要用脚把空的易拉罐和塑料瓶“踩扁、踩扁”。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一语双关的无意巧合,似乎一切都在提醒:陈水扁终于被吹响熄灯号。

  人们等待这一天已经太久了。这种迫不及待在媒体上已经溢于言表,3月22日“大选”一揭晓,大陆一家平面媒体就以“别了,陈水扁”为标题(事实上,大选无论谁当选,陈水扁都要“别”),台湾的一家电视媒体更是用倒计时的方式,每天在节目中更新大幅字幕:“距陈水扁下台还有××天”。一些极端的“立委”,甚至连一天都等不及,在五月初仍然提出“弹劾”陈水扁动议,哪怕提前一天让陈水扁下台也好,似乎只有不让其善终并解除其卸任礼遇,方能解心头之恨。与此同时,民进党内部也开始出现要陈水扁为民进党败选负总责的声音。回想起8年前初登大位时的意得志满,四面楚歌的陈水扁令人感慨不已。

  对陈水扁的清算,出现两个令笔者担忧的倾向。一个倾向是点到为止。直到今日,民进党仍然不敢或者不愿对陈水扁全面清算,所有对陈水扁的批评都吞吞吐吐、闪烁其词、羞羞答答,稍有直言,立即招来口诛笔伐。另一个倾向是归咎于一人。大家乐于把所有的责任和罪过都扣在陈水扁身上,陈水扁是个筐,什么屎盆子都可以往里扣,又简单,又爽快,原来跟陈水扁扯不清的得以撇个一干二净;原来就看不顺眼陈水扁的,骂一骂陈水扁,岂不快哉?

  更令人深虑的是:迄今为止,对陈水扁的反思仍然局限于民进党内部,好像与中间人士无关痛痒,更不关泛蓝什么事。有人会感到无辜或可笑,陈水扁是我们的敌人,凭什么我们要对陈水扁进行反思?但是,不要忘了:陈水扁是台湾一票一票选出来的,陈水扁的所作所为,是台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走过来的,如果不是共谋共犯,也是包容纵容。让陈水扁一个人绑架台湾,匹夫没有责吗?

  追问陈水扁,必须叩问台湾!

  偶像的梦想与梦魇

  2000年,陈水扁是台湾的偶像。

  如果不是泛蓝分裂,陈水扁根本不可能坐收渔利。但陈水扁一旦当选,让人跌破眼镜之余,仍然给人无穷的想象。对于本省人,陈水扁终于实现了“台湾人出头天”的梦想;对于中南部农民,陈水扁创造了一个三级贫农问鼎“总统府”的奇迹;对于平民阶层,陈水扁制造了一个丑小鸭变天鹅的神话;对于中产阶级,陈水扁给人“换一个人试试看”想象空间;即使对于那些不满和不屑者,“连陈水扁也可以当‘总统’?”仍然可以带给人们额外的心理满足:“总统”再也不是令人敬畏的符号,连他都可以,谁不可以?一个经典的注解是,在威权时代里,媒体对“两蒋”的称呼必须是在“蒋‘总统’”和“名讳”之间空两格;到李登辉时期,仍然用“李‘总统’登辉先生”敬称;到了陈水扁时期,“阿扁”就是最通常的称呼了。

  陈水扁从前给人的形象是“台独”和鸭霸,但却用如下竞选文宣将自己塑造成了偶像。在2000年情人节之际,陈水扁的一条广告,柔软了无数对政治冷漠的女性选民:在抒情的音乐声中,字幕醒目:“有个丈夫,15年来,每天晚上都要起床两次,抱着他的妻子上厕所,白天他是铁汉,夜晚他是柔情,但愿人长久”,随后出现了陈水扁推着轮椅的背影。

  一个台湾人用这样的语言,描述了陈水扁的一则竞选广告带给自己的视觉冲击:一个拙朴的中年人,站在官田乡的民宅前。粗粗的指头指着手上泛黄的照片中,一个大人牵着两个小孩:这是阿扁的爸爸,左手是我,右手是阿扁,他咧嘴笑得好开心。乡里的小学教室,坐着一个花甲之年的小学老师,镜头由下往上拍,他慢慢弯下腰,像在跟小朋友讲话:“阿扁啊!做‘总统’也要拼第一名!”闪闪动人的笑眼中,流露出对学生的厚望,一座座闽南建筑前,一群群的叔叔婶婶。镜头中的他们,不断地挥着“五”指大张的手臂,(陈水扁的竞选代码是5号,笔者注)个个双唇激动得合不拢,仿佛是目送热爱的子弟搭乘火车远去,他们想要送他们的子弟进“总统府”。

  “希望相随,有梦最美”,这是陈水扁2000年最打动人的广告,当时人们并不知道这位所谓的“台湾之子”,实际是“台湾之主”(闽南话“子”的发音与普通话的“主”同音),他带给人们的不是梦想,而是梦魇。

  线偶陈水扁

  如果说陈水扁是偶像,还不如说他是人偶,因为他身上有线。人们常常说陈水扁操弄族群、操弄舆论,其实,陈水扁也被人操弄。

  尽管陈水扁在大陆被千夫所指,并指为“台独”的同义词,仍然必须实事求是地说,在台湾,陈水扁不是最“独”的,他只不过是常常被更“独”的人牵着线走。有时候,被更“独”的人逼急了,陈水扁还会气急败坏地说:“(激进‘台独’)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其实,更“独”的人,同样身上有牵制的线。否则,如何解释台湾政治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些前民进党大佬,如许信良、施明德及朱高正,一旦脱离民进党,就被泛绿支持者抛弃,再参与政治选举选票都偏低。认识台湾,必须认识台湾的政治文化;反思陈水扁,必须深入台湾的政治文化。到底是谁操弄了谁?是政客操弄民众,还是民众操弄政客?到底谁是玩偶?谁是过客?谁是台前?谁是幕后?谁是演员?谁是观众?

  陈水扁会说各种各样的话,只不过有时这不是他自己的话,他要配合后面的线的势力进行演出。在台湾,有所谓的两大阵营、四大族群、更多派别、无数利益团体以及看不见的政治文化,都会伸出线来。陈水扁不是偶像派、也不是实力派,而是演技派,他的绝活就是常常台词临场发挥得比编剧还要好。只不过演得太久了,就容易穿帮。而且线头多了,缠在一起,弄得自己灰头土脸,作茧自缚。

  忽左忽右的人吃定台湾

  人们梦想陈水扁能够改变他们的生活,陈水扁做到了。但这种改变不是提升,恰恰是沉沦。如果用9个字来概括陈水扁的8年,那就是:“扁扁扁,变变变,骗骗骗。”

  陈水扁的善变,确实令人叹为观止。如果把陈水扁所谓的“族群和好”、“两岸和解”的语录单独抽出来,蒙住陈水扁的名字,你绝对会以为这是一个深蓝人士的语言,其“大胆”和“善意”,让深蓝都会心跳,让深绿尤其愤怒。但是,你要看陈水扁语录的另一种组合,你会惊叹:天哪,这是一个人吗?这的确是同一个人。到哪个山头唱什么歌。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样的人在台湾最吃得开,你可以联想到李登辉,一会儿统,一会儿“独”,在抛出“两国论”前后,还可以把统一挂在嘴里。即使下台后,还在玩忽统忽“独”的把戏,让人眼花缭乱。

  这是一个因果循环。只有分裂族群,才能进行族群动员,但在分裂中得到好处的人,又害怕分裂的反弹,在两股力量的牵制下,只有左右逢源的人才能成为不倒翁。历史上在台湾,所有走极端路线的人,都没有太大的市场,只有那些统也说、“独”也选、忽左忽右的人吃定台湾。

  2008年后,台湾可以对这样的历史说“不”吗?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