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汗青:媒体应用朴素的语言报道抗震救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2日15:09 新民晚报

  作者:欧阳汗青 

  这次汶川大地震的大量报道、画面、声音给人以真相和勇气,十分感人,原因就在于它及时、透明,用事实说话,用朴素的语言叙述,用毫不摆设的镜头记录。

  在这生死攸关,争分夺秒的时刻,媒体人第一时间出现在各个抢救现场,不仅全面报道,而且参与救灾,体现了中国媒体人与黎民百姓血脉相连的感情,也显示了他们日益自觉的社会责任感。特别是央视《爱的奉献》赈灾晚会、四川卫视、凤凰卫视等地的几位主持人,每天始终用朴素的语言、沉稳的语调报道抗震救灾,同时又不乏内在的坚定,给亿万观众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相比之下,我们有些主持人、有些报道、有些赈灾晚会、有些新闻发布会的答记者问,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语言膨胀、声调夸张、情感泛滥的毛病,让公众很不舒服。煽情有余,难免会有负面作用。因为,它偏离了大多数人的真情实感。

  面对一场大灾难,所有人都充满哀伤,又特别需要信心和勇气去共渡难关,这种时候,用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语言、什么样的声调去向公众表达和诉说,固然是传播学值得研究的课题,但有无真挚的情感,能否摆脱一切功利的动机,是否去除所有“作秀”的成分,仍然是问题的关键。感情不真挚、不纯洁,或者不饱满,又急于表达,就会出现夸张、空泛、轻浮的痕迹。即便是情动于衷、悲痛欲绝,面对公众场合,面向公众的传媒,也应尽量克制情绪,保持镇定,以诚挚、坚强、理性的态度去鼓舞全国人民抗震救灾,去抚慰灾区同胞受伤的心灵,去激励人们擦干眼泪,重建家园,获得新生。

  我们中华民族是个重感情的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有着悲天悯人、多愁善感的传统,但历尽苦难、百折不挠,则是我们民族最为可贵的精神,这30年来的改革开放,又使我们学会更多地去讲科学精神、理性精神,这是这个民族觉醒、崛起的重要标志,我们媒体人理应成为这种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