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桦:捐款攀比是一种好风气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3日07:29 珠江晚报

  作者:椿桦

  当前举国上下积极向地震灾区献爱心的热情依然高涨,一些媒体与网站对名人与名企的捐赠数字进行了排行。在此背景下,捐得多就显得面子要多。很快就有人感觉到这种现象不正常,比较老套的解释便是:"爱心不能以金钱多少来衡量",认为捐款的攀比之风当刹。

  爱心不以金钱多寡为标准,当然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这个道理与"钱捐得多受益的人就越多"的道理并不冲突。至少就当前的灾情而言,捐赠是最直观的爱心表达。万科的老总王石先生一度也反感于捐款的攀比,认为慈善要讲持久性,于是建议公司员工捐款以10元为限。但很快他就为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不但紧急公开道歉,而且赶紧追加了1亿捐款。我们都能想到,这追加的1亿元将使多少灾区人民受益。

  慈善是需要环境的。目前地震灾区的救援与灾后重建,资金缺口极大,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爱心攀比不是错误,而是一种好风气,对大幅提高捐赠总额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提倡捐款的攀比,但决不贬低少捐者的爱心,会营造出积极而活跃的慈善氛围。目前所谓的"捐款排行榜",并没有针对捐款不多者,足以显现"尊重少捐、鼓励多捐"的积极意义。

  对于那些有资金实力的名人与名企,如果攀比之风迫使他们捐出了超过自己预期的善款,也丝毫不影响慈善的本义,因为这种行为最终实现的是"实质正义"。打个比方,一个老板原本只想捐100万帮助100个灾民,但看到很多老板捐得都比自己多,出于面子压力,他追加了100万。对于这个老板来说,他的总资产不过是减少了200万而已,但这减少的钱却解决了200个灾民特定时期的基本生活问题。更何况,企业与明星的财富主要来自于包括灾民在内的社会成员,捐款本身也是一种公民责任。

  事实上,这样的攀比在普通人当中也有相同的影响力。一个工薪阶层的实际捐助如果比预期要多出一倍甚至更多,那也是其量力而行的结果,他的日常生活也不大可能因为多捐了而受到影响,但他对灾区同胞所带来的实惠却是巨大的。广州一位孤寡老人最近捐出他最后一笔10万元的住房补贴后,仍然认为他睡硬板床、看14寸电视机的生活不会受到影响,这样的爱心难道不值得大加宣扬么?

  爱心需要感染,也需要榜样,这是良性互动的前提。很难想象,在四川震灾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如果不是当前的这种爱心攀比之风,又怎么可能在短短10天之内收到总计逾百亿的慈善捐款。但即使是百亿,对救灾与灾后重建仍只是杯水车薪。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