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峰:全民节约是抗灾精神的传承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3日08:33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作者:张贵峰

  根据5月21日国务院召开的常务会议的部署,“中央财政今年先安排700亿元,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基金,明后年继续作相应安排”,“在全国开展支援灾区全民节约活动,各级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要减少会议、接待、差旅和公车使用支出,压缩出国团组。严格控制公车购置,暂停审批党政机关办公楼项目。中央国家机关今年的公用经费支出一律比预算减少5%,用于抗震救灾”。

  罹难者遗体的处理、伤残者的救治、无家可归受灾群众的生活安置、灾区防疫、基础设施的重建、生产生活秩序的恢复……汶川地震的善后任务无疑极其繁巨,而凡此种种,皆需以巨大的资金为根本保证。当此之际,政府勇于担责、率先垂范,做出每年700亿元的财政拨款安排,倡导“全民节约”,并承诺“公用经费支出一律比预算减少5%,用于抗震救灾”,显然十分值得赞赏和令人欣慰。

  应该看到,仅从公共财政的“公共”本性来看,国务院的以上安排部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也是十分明显的。这其实是对政府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公共本质的一种生动彰显和具体诠释,目前我国财政的基本状况,无疑也完全承受得起这种支出安排,数据显示,长期以来我国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直呈攀升的趋势,2006年达18.73%,而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超过5.1万亿元,以此计算,2007年的公用经费接近万亿元,“减少5%”意味着,将能节约近500亿元。

  “让人民的钱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今年两会期间,在谈到财政体制改革时,温总理曾这样鲜明地宣示。就此而言,上述国务院的救灾财政部署,可谓是对“让人民的钱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财政理念的一次具体践行,甚至不妨视为“推进财政体制改革”的先导、序曲。同时,这或许也表明,此次汶川地震所凝结起的抗震救灾精神,正在非常积极地延伸、转化为促进和推动政府改革的某种契机、动力。

  显然,这样一种契机、动力,不应该只属于政府,同样适用于我们这些天来一直感念并贡献了眼下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每一个国民。首先,顾名思义,“全民节约”当然必须全民参与才能名副其实,而且,也只有最广泛地汇聚全民之力,才能最大限度展现节约效力,以更好地满足和弥补抗震救灾巨大资金缺口和需要——据学者估算,此次汶川地震“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大约为5252亿元”。

  更重要的是,十多天来,由全民凝聚起来的、感天动地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也只有通过全民的不断践行,才能真正继承、发扬、传承下去。毫无疑问,这种伟大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弥足珍贵——既包含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共克时艰”、“舍身取义坚韧不屈”的深厚中华民族传统品质,更内蕴了“疾他人之疾、苦他人之苦”、“互助博爱”、“宽容坦诚”的普遍人性之美、人道之善。这些日子,我们惊异地发现:凡俗中习惯了世故、漠然、计较、小气的“你”、“我”,竟豁然间变得如此淳朴、多情、宽容、大度……

  如此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我们不能以具体的生活实践来承载、转化,难免有沦为转瞬即逝的心灵火花,来去匆匆的道德露水之虞。而在笔者看来,“全民节约活动”或许不失为这方面一个很好的载体,因为就本质而言,节俭其实不止是一种寻常的生活习性,更是一种深刻的生活方式——一种对世界、社会充满体恤珍惜情怀,善于自我克制、反思,始终谦抑、审慎的生活方式。

  (作者系媒体资深评论员)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