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水:我们该建一座怎样的地震博物馆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4日07:46 长城在线 (来源:燕赵都市报)

  作者:横水

  5月22日,绵阳市有关方面向全球发出紧急倡议,征集北川地震遗址保护方案和地震博物馆策划设计方案。倡议书说,希望全球有关地质、科普、旅游、文物、建筑等方面的专家及广大网民,为保留建国以来最大的地震灾害实物见证,贡献智慧。(5月23日人民网)

  汶川地震,灾难惨重,世所罕见。即便温总理不提议,我们也要在地震灾区建立一座地震博物馆。问题的关键是,这座博物馆应当怎么建?它将承载什么功能?

  地质、科普、旅游、文物、建筑……从有关部门征集意见对象研究领域透露出的信息看,这个博物馆将来或许更多的是承载着旅游、科普等实用功能。在我看来,这座博物馆要想有意义,其精神价值应当超越实用价值。它所记录的不应只是地壳的物理运动造成地表变化,更应当收藏灾难中人们灵魂的反思和精神的升华。套用傅雷先生的话讲,一场地震带来的“不是人类在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所经历的艰险,不是征服外界而是征服内界的战迹。”

  灾难除了能带来损失和痛苦,也蕴涵着独特的文化和精神价值。具体来讲,它可以让人们反思生存境遇,深入思考灾难、死亡和生命的话题,追问生命的意义,感受人性的美好。它让人们体会被救和救世,得到被救的欣慰,激起英雄的意识,挑战自身的极限,产生崇高的美感。

  虽然,我们国家灾难并不少。但在我们的文化里,缺乏对灾难的精神反思。这很大程度上与人们缺乏对灾难的直接感触有关。一方面,灾难文学在我国并没有太大影响力,另一方面,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现实中经常发生的灾难,因为技术条件和媒介政策的限制,无法全景式地呈现在全部公众面前。这几天,我特意把1976年的《人民日报》找来,翻看当年唐山大地震报道,看不到灾难的惨状,看不到生命在绝境的呼唤,只看到了救援人员的无畏和国家对灾区的关爱。而这次地震,因为技术的进步,更因为传播观念的进步,媒体给我们呈现了一个透明而全面的灾难现场。尽管我们经常听到矿难、洪灾的消息,但是这一次,电视镜头、新闻图片、细致入微的描摹,让很多公众第一次直接地感触灾难,第一次直接地面对死亡,第一次生动地感受生命的脆弱和人性的光芒。人们仿佛裸露在体表的神经敏感到极点,所有的人都仿佛受到了灵魂和精神的洗礼。这场灾难给我们带来了不愿意触及的创伤,也给我们的国民带来深刻的灵魂反思和难忘的精神记忆。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反抗遗忘的历史,地震博物馆的使命在于记忆。但我们绝不能只用它来记忆地壳的物理变动,而是要记忆人们的精神,这样的博物馆才能提升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要知道,我们从灾难收获的一切,成本大到我们根本不想付出,惟有把其功用发挥到最大,才对得起惨重的损失,对得起死难的同胞。在这座博物馆的精神记忆柱上,至少应当有这样的主题词———

  勇气。地壳内部释放的能量摧毁了一切,但人们内心释放出的勇气支撑着人们的精神。让我们记住《世界末日》最激励人心的台词:“我们人类经历了历史的混沌、错误和过失,经历了所有的苦难,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只有一种东西能纯洁我们的灵魂,激励人们超越自己,那就是勇气!”

  敬畏。大地震证明了人的渺小。人在自然面前保持一种敬畏比盲目地相信人定胜天要好得多。有些灾难,我们保持敬畏也无济于事,但有更多的灾难却会因为人的敬畏心而不降临。

  友爱。即使灾难摧毁了一切,只要一息尚存,爱永远都是这个世界永恒不变的主题。父母用身体护住了孩子,老师用生命捍卫了学生,战士拼尽全力拯救那些不相识的人。除了爱,没有别的理由能解释。

  ……这些精神记忆将以某种形式成为地震博物馆的“主角”。人类喜欢遗忘,无形的精神又比有形的物质遗忘得快得多,今天看来是刻骨铭心的记忆,也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蚀灭。几十年后,当精神的记忆不再,只剩下物质的建筑,地震博物馆或许会可悲地沦落为靠门票赚钱的景点。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