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雷:领养并非安置地震孤儿唯一方式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4日10:31 东方早报

  叶雷

  在受灾群众心灵和家园的重建中,地震孤儿抚养是重点和难点。

  虽然全国各地的“爱心妈妈”、“爱心爸爸”都在咨询如何领养孤儿,但根据心理学常识,灾难带给地震孤儿心灵的创伤性应激障碍会持续很久。一般情况下,他们既怕孤苦无依,又怕背井离乡,也怕背上沉重的感恩包袱。因此,领养并非安置地震孤儿唯一的方式,我们必须找到最适合他们成长的道路。

  唐山大地震后,探索了安置孤儿的三种方式:爱心学校、亲属领养、社会领养。但无论是抚养过孤儿的爱心人士,还是成长起来的孤儿,在思考如何安置汶川地震孤儿时,却异口同声:这是集体的灾难,需要集体的温暖,爱心学校是最佳的选择。无独有偶,1999年台湾地区“9·21”大地震之后,安置孤儿也没有采取领养的方式,而是由台湾安泰人寿保险公司认养了全部的地震孤儿。

  集体在孤儿中的力量,我们也许可以从前一段时间热播的电影《黄石的孩子》中窥见一斑。《黄石的孩子》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就是:要考虑孩子的感受,而不是满足自己的愿望。我们在决定领养之前,是不是该征询一下孤儿的意见?他们的身心受到过伤害,他们需要的不仅是吃饱穿暖,不仅是上好的学校,他们需要持续的爱和无限的耐心,帮他们走出心灵的阴影。

  现在,我们很多“爱心妈妈”、“爱心爸爸”,之所以提出领养孤儿,是因为爱心,是为了抚慰自己的良心。但是,地震孤儿毕竟不是一般的孤儿,因为灾难,有的孤儿会有潜在的后遗症,有的孤儿可能会终身残疾……他们成长的路上,会遇到许多我们无法想象的问题。那个时候,我们能够做到不离不弃吗?能够坚持吗?

  所以,面对地震孤儿的安置问题,无论是政府,还是我们每一个爱心人士,都需要冷静理智地思考。笔者建议政府多征询一下教育学、心理学专家的意见,分类处理,对大多数孩子采取爱心学校的方式;对那些性格特别内向的孩子,给他们选择一个温暖的家。在选择领养人的时候,除了考虑《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规定条件之外,不妨做一下爱心和耐心的测验,以作参考。领养不是我们奉献爱心唯一的方式,我们可以共同努力,制造更多集体的温暖,让他们不觉得是留在陌生的人世间,而是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美丽的花园。摘自《西安晚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