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建震不倒的墙应优先于建哭墙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6日07:34 珠江晚报

  作者:曹林

  随着救生工作接近尾声,灾区重建已经展开。有论者建议,为了体现对生命的尊重,为了铭记民族这场苦难,应从建起一座哭墙开始。绵阳市文物局负责人也表示:将设置一面墙,上面有每一个遇难者的名字(5月24日《现代快报》)。除了哭墙外,还有人提出了建地震纪念碑、抗灾群英雕塑群、文化纪念长城等建议。

  我认为,除了温总理所言在北川地震遗址建地震博物馆是当务之急外,其他那些象征性的纪念形式尚非重建急务——因为建地震博物馆需要保留地震破坏原生态现场,需要地震灾害的实物见证和原生文化资料,这一切在清理废墟时就必须进行收集和保存。而建哭墙、纪念碑、文化纪念长城之类纪念形式则无须赶这个"时效"。

  并不是说建哭墙不重要,从纪念逝者、尊重生命和铭记苦难的角度看当然很重要,尤其是这么大的国家灾难、这么大的国民牺牲,我们需要一面写满遇难者姓名的墙来寄托我们的哀思——但我总觉得,重建灾区,可能有比建一面哭墙更重要、更现实、更实质性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建无数面地震震不倒的墙。哭墙再有价值,也许只有符号和形式上的纪念意义,而震不倒的墙则有实质性的纪念价值,它对于灾区重建是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

  什么是对死者最好的哀悼和纪念?不仅是悲悯于生命的逝去,不仅是沉浸于对逝者的悲伤中,更是在深刻的反思中铭记苦难的教训,更加珍惜生者的生命,避免灾难夺去更多生者的生命。

  反思此次汶川大地震,毋庸讳言,很大一个问题就源于我们的房屋建得并不牢固,没有经得起地震的撼动。正如地震专家对历次地震的分析显示,人员伤亡总数的95%以上是由房屋倒塌造成的,仅有不足5%的人员伤亡是直接由地震及地震引发的水灾、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导致的——此次汶川大地震也不例外。日本抗震专家分析,与日本相比,中国一般建筑物的支柱较细、混凝土质量较差、钢筋数量较少,地方上的老房子几乎没有使用新的建筑技术。中国的建筑抗震标准不足日本的一半。

  尤其让人感到心愤难平的是学校成为地震重灾区。学校本该建成世界上最牢固的建筑、最后的避难所。可此次强震中,不少地方首先垮塌的都是学校。

  灾区重建已经开始,从建什么开始呢?毫无疑问,应该是致力于建震不倒的房子。如果亡灵有知,这应该是他们最想看到的,他们不希望自己幸存的亲人和孩子再承受自己的苦难。作者系资深评论员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