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农:灾后重建真正考验公民社会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6日07:50 红网-潇湘晨报

  作者:燕农

  对受灾群众的心理援助已成为近期救灾的重点工作。中国心理学会等三家单位为此特地成立危机和灾难心理援助项目组,并准备在灾区建立心理援助站,进行20年左右长期的心理援助工作。同时呼吁,没有经过灾后心理干预和救援专业培训的人员不要光凭热情去灾区。(5月25日《京华时报》)

  其实,何止受灾群众的心理援助是一条漫漫的艰辛之路,扩展到整个灾区重建和秩序恢复都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汶川地震发生后,国人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有舆论认为是“见证公民社会的成长”或者“凸显进入公民社会”。笔者对国人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有切身之感并坚持着崇高敬意,但却不愿意将灾难甫发后的众志成城完全而直接地视为公民社会的显性标志。或许,我们已经不自觉地培育了公民社会的精神底蕴,但灾难甫发后的倾其所能和万众一心,更应该是基于人性光芒原点的强烈聚集。灾难面前,至善集中迸发几乎是人性的第一反应,人性原点的感性反应转变成长期救灾的理性思维后,“围绕共同利益、目标和价值的非强制行动”能够持之以恒,才是公民社会的成长。

  从政府层面来看,国家财政以及地方政府对灾区的后续拨款,在合理使用中能否紧绷着始终如一的弦而不被挪用、乱用和铺张;对口支援的力度、进程和完成度能否满足受灾群众的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在紧急救援中所做出的种种让人放心的承诺是否能够逐渐兑现等等,都渐渐成为灾后重建中重点关注的问题。虽然这些并非公民社会的题中之义,但对公民社会的成长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按照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公民社会研究中心的定义,公民社会通常运作于慈善机构、非政府组织、商业协会等等。那么,首先是截至目前国内外大量的慈善捐款、捐物能否得到严谨的善用,考验着我们在成长的公民社会中的运作能力。其次,各地各种慈善机构以及协会、学会等民间团体,还有公民责任不断增长的商业企业,在漫长的灾后重建中还要一如既往地担当起社会公民责任。这是一个需要耐性的责任拉力。基于此,我们期待更多的专业协会、民间团体和商业企业能够尽其所能制定5年、10年乃至20年的援助计划。

  再有,社会各界人士和群众,应该将汶川地震的惨烈积淀为永久的记忆。温家宝总理24日在映秀镇会见中外记者时呼吁:请全世界记住汶川大地震,记住死亡的人们,记住地震灾区和全国人民英勇奋战的情景。截至24日12时,地震已造成60560人遇难,累计受灾人数4550余万。记住这些,记住那么多的受灾同胞开始了乐观而又漫长的重建,能够让我们在今后同样漫长的时间内,不时想起还能够为受灾同胞做点什么。

  灾难让我们在血脉相连中人性闪耀,但一时的义信只能救同胞于危急,长期的携手并肩共建家园才是公民社会成长的精神砥石。燕农(河北 教师)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