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英杰:灾难过后将信息公开一直继续下去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6日15:34 新民晚报

  作者:魏英杰

  5月12日14时55分,离地震发生不到半小时,成都广播交通台女主播孙静就在仍摇晃不止的工作间,开始了长达50小时不间断的震情直播。她和同行们的及时播报在第一时间内抚慰了惶恐的人心。

  虽说这仅是抗震救灾中的一幕场景,却形象地反映了信息公开的重要性。5月24日,温总理站在映秀镇废墟上,面对众多中外记者采访时指出,在处理这些突发事件以及国内问题上,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永远不会改变,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永远不会改变。温总理还强调,一旦出现疫情,保证公开处理。

  这意味着,信息公开或将成为政府处理突发和公共事件的常规化手段。身历汶川震痛的人们,不难体会这几句话沉甸甸的分量。

  坚持以人为本和对外开放方针,建立在信息自由流动的基础和平台上。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前所未有的信息透明,迸发出巨大的力量。比如,孙静的播报不仅让公众及时了解震情,还在早期救援工作中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当她说都江堰需要挖掘机,整个路上就全是挖掘机;当她提到都江堰需要运送伤员,成都的出租车都闪着应急灯赶往那里……这样的信息公开“效应”,从各大新闻媒体(包括网站)对震情的直播报道,到大震当前“人命关天,救人要紧”的社会共识,再到全社会紧急行动起来投入抗震救灾,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可以说,及时、全面、准确的信息公开,直接减少了这场灾难的杀伤力,进而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应变能力。

  事实也证明了,只有信息公开,公众的知情权才能得到必要保证,由此作出合理的行为选择;只有信息公开,各种社会资源才能得到充分整合,形成强大合力;只有信息公开,也才能够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和纠偏,从而提高政府的运作效率。也许在这次抗震救灾中,还做得不够全面,不够完善,既有的努力却毫无疑问地证明了,只要坚持信息公开就一定会有所成效。目前整个社会表现出来的凝聚力,以及国际上的理解和认可,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汶川地震灾难带来的启示。在这么大的灾难面前,信息公开并没有让天塌下来。今后无论遇到什么挫折,没有理由不去发挥信息公开机制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当前抗震救灾工作仍在紧张进行、灾后重建步履维艰之时,在对待赈灾善款物资以及重建工程等一系列问题上,也应秉承信息公开原则,让社会公众参与和监督。说到底,信息公开乃维持社会正常有效运作的一个理性机制,是开启通往法治社会的一扇大门。

  汶川地震是国家之不幸。话说回来,如若能将抗震救灾的一些有效做法——比如信息公开,应用于政府和社会日常运作,则为国家之幸。要知道,这实在是带着血和泪的经验,也是这场灾难给我们的沉甸甸的“遗产”。

  全国人民仍在继续关注着5·12汶川大地震。16日下午,四位正在筹备自行赶赴四川灾区的年轻的志愿者走进新民网演播室,用他们的理性告诉网友,救援灾区有很多的方式,“要在理性的前提下做感性的事。”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