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横水:成熟公民要敢于直面不完美的社会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7日07:22 长城在线 (来源:燕赵都市报)
作者:横水 温家宝在汶川地震震中映秀镇会见近百名中外记者。其间,总理提到“如果说前一阶段任务重大、紧迫,那么这段就是繁重、艰巨,而且时间会很长,许多矛盾、问题会暴露。时间久了,群众的情绪也会发生变化,所以作为记者的要给予理解、同情,同时给政府时间。” 抗震救灾进入新阶段,不只是从“救人”到“重建”的任务变化,而是一个更复杂的转型问题,社会心理、公众情绪、媒介议题都将发生很大变化。我想,这个阶段除了对政府的考验,还有另一重考验,就是对中国初步显示的公民社会以及抗震中萌生出的公民精神的考验。 抗震救灾的第一阶段,救人成了第一等大事,其他事情都可以忽略。在生命的拯救与被救过程中,一面是灾难的残忍与暴虐,一面却是灾难催生出的美好与温暖的世界。也正是在这危情时刻,把我们这个社会的公民精神激发出来。普通民众和民间组织这次对救灾的积极参与,真正实践了公民的责任精神。许多平日里富裕悠闲的中产阶层,改变了原来的生活模式,作为志愿者第一时间赶到灾区抗震救灾。曾被贴上叛逆、自我和冷漠标签的80后、90后,在灾难袭来的时候也以关切的姿态成为抗震中的重要角色。 外国分析家说;“这可能是历史性时刻,初步显示这个帝王统治数千年的国家出现了广泛的公民社会。”但我想说,初步显示的公民精神还需要考验。而且,这个考验时刻不用等很久就会到来———从“救人”转到“重建”的阶段,初步形成的公民社会马上面临考验。 抗震救灾从“救人”转入“重建”,人们逐渐不再被生命的呼唤所焦灼。情感逐渐消退,理性逐渐上升。人们开始反思,媒介也开始关注其他议题。一些不美好的事情出现了———比如,四川某所中学的一位教师在地震发生后率先跑出教室,事后还声称“在生死瞬间,哪怕是我母亲我也不会管”;比如,在人们在踊跃捐助的时候,居然传来奸商高价倒卖帐篷的新闻。 从被美好的真情温暖,到面对这些不美好的事情,人们难免会有一个心理落差。但对公民社会而言,这是一个考验,更是一个机遇。一个公民社会,在理性和反思中得到考验并不是一件坏事。毕竟在理性支配下的公民社会,比在情感支配下的公民社会更长久、稳固。 成熟而理性的公民要敢于面对不完美的社会。如何看待地震中不美好的事情?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示着是否有成熟而理性的公民———行政的一些弊病,现实的某些丑恶,社会的各种难题,不会因为一场地震而彻底改变。我们既不能把政府的能力“神化”,更不能沉浸在人性的乌托邦里。 正确认识地震中各种不美好的社会现象,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情感的判断,公民就不会愤世嫉俗,不会以发泄牢骚为快,不会一面对问题就灰心丧气,不关心世事。“多一些理解、同情,同时给政府时间”,是总理对中外记者的期待,也应当是成熟而理性公民的期待。 当然,成熟而理性的公民对社会、政府宽容和理解,并不意味着失去批判和质疑精神———对可能发生的腐败,我们要睁大眼睛监督,对社会的丑恶,我们要无情鞭挞,对公众之事,我们要积极建言。 一个公民社会正在成长,也随时准备接受考验。作为成熟而理性的公民,要敢于直面各种问题乃至不美好的事情,毕竟我们不能只做“温室里的公民”。宽容、同情、理解而又不失批判和质疑才是真正的公民,一个由这样公民组成的社会,才是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
【抗震救灾吧】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