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罗时汉:诗歌复苏表明开明与开放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7日07:58 汉网-长江日报
作者:罗时汉 汶川地震,震动中国,震动国人十三亿颗心。从那一刻起,惊怔之余的中华大地,就开始悲情笼罩,诗意笼罩。 一些诗歌及诗意短句首先在网络、电讯上迅速传播,接着很多新闻媒体上出现了诗歌,各种诗歌朗诵会在街头举行……电视台破天荒地朗诵起诗歌;报纸出现了久违的文学版面,连篇累牍地发表诗歌。诗歌迅速广泛地登上历史舞台,宣泄着人们共赴国难之情,从而成为“表现这个国家的思想和感情的一般历史”。 别林斯基说,“哪里有真实,哪里也就有诗。”汶川地震引发中国诗歌浪潮的出现,既是民族危亡中的国运使然,也是文学创作上的规律使然。如果检索中国新诗历程,其高潮期都始于事件爆发的时间节点上,如“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七七事变”,中国人民因遭受外侮而迸发出民族救亡的巨大激情。和平年代,虽然有过“大跃进”、“文革”的诗歌泛滥,但撼动人心的诗歌还是产生在“四五运动”以及随后的“伤痕文学”时期。 这一次诗歌浪潮是由自然灾害引起的,具有偶然性,却无疑是政治的开明所必然催生的。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死伤的人数超过了这次,但“万马齐喑究可哀”,没有一首诗作留下。而这一次,抗震救灾的全过程与全国人民息息相通,人们能够迅速地表达自己的同情和关注、支援和咏叹。三天的全国哀悼日,更让国人化悲痛为力量,把情感的表达推向高潮。这三天正是诗歌的井喷期,诗情像云彩和阳光,在整个国家的上空和全体人民的心头环绕、荡漾。 “汶川大地震”的爆发给我们带来恐怖和黑暗,而大地震后国人表现的爱国热情和人道精神也达到了极致。也许,这次震疼是一次阵痛,将推动政治的更加开明和社会的更加开放。这一点,许多诗歌已经表现出人民的赞美和期望。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