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汪永晨:涌向灾区的爱心也需要管理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7日08:24 新京报
作者:汪永晨 没有到过此次地震灾区的人,现在天天从各种媒体上看到的信息都是全国人在如何帮助四川人。到了四川,绵阳九洲体育馆里,一个正在吃饭的五岁小男孩对给他拍照的记者说:阿姨你吃饭了吗?一个家成了一片废墟的妇人,见到志愿者就说:喝点水吧———她家最先从废墟里收拾出来的东西就是喝水的杯子。几块砖支起的锅里,烧着由解放军给他们拉来的水,水开了,装在杯子里,递给志愿者和抗震救灾的军人。 爱,在这场大灾难中被形容成:如大潮般涌来。 面对这爱的大潮,有人站出来说:爱心也是一种资源,是资源就不能浪费,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爱心。爱最好是延绵不断的,否则,从高潮,到低谷,被救助的人会有被抛弃的感觉。这种感觉被专家们称作“二次伤害”。 现在在绵阳九洲体育馆里,只要记者举起相机,就会有孩子举起胸前挂着的救助证;在帐篷小学里,相机对准哪个孩子,孩子马上就会摆出姿势,把眼睛睁得大大的。这些孩子,一旦生活恢复了常态,他们还能适应吗? 台湾9·21大地震后,“不要把爱心浪费”也随之被提出。他们的做法是救灾物资要很有目的地针对灾区的具体情况投放。他们认为,大灾之后人们的爱心达到顶峰,过了这一段时间后,爱心是会衰减的。如果爱心衰减了,再有灾难来临,人们的爱心会不会疲倦? 这些天,常常在电视上看到一些到灾区的人流着泪对刚刚受了大难的人说:你们失去了亲人,我们就是你们的亲人。你们失去了父母,我们就是你们的父母。你们失去了孩子,我们就是你们的孩子。但如果这种承诺不能兑现,会让已经受过伤害的人对社会,对人失去信心。当这种不能实现的承诺让伤者再去经受时,他又会是一种什么心情呢? 汶川大地震后,领养孤儿似乎成了“时尚”。然而这其中有多少人想过,你面对失去了父母的孩子,自己是否做好了心理准备。在今后的生活中,那个孩子是离开了原来的家庭,原来的故土,原来的文化,原来的朋友的孩子。你对他的这些知道多少呢?不知道的话,你做了哪些准备?为此有关专家呼吁:对要领养孩子的人,不光要有硬性指标,还要有包括家庭评估和领养人心理的测试,取得领养的资质。 还有,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终要回复常态。而这么集中,这么密集的人在一起做事,如果各方的服务有一点不到位,就会有人不满。一个人的不满,就会迅速蔓延。这么密集的范围内,这种蔓延会再次形成灾难。这种灾难,有人说是爱心的灾难。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被宠坏了的人,突然让他回到常态,他会不适应,也难以接受。 所以,爱心需要管理。这种管理不仅存在于政府未来的服务中,也应体现在公民社会的行动里。经过管理的爱心,才会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才可使爱心绵绵不绝地延续,使伤者不但在今天,也能在今后感受到我们这个社会的温暖。 □汪永晨(北京 记者)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抗震救灾吧】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