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周东飞:让哭墙成为民族记忆灾难的载体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7日08:49 红网-潇湘晨报
作者:周东飞 截至26日中午,地震遇难者人数已经超过6.5万。 此前本报为地震罹难者建立哭墙的建议,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积极回应,同时也有探讨的声音。地震灾区文物官员透露,将在地震遗址上建立哭墙。也有人认为,地震博物馆足以建成一座“哭馆”,而不只是一堵哭墙。事实上,建立哭墙与建立博物馆并不矛盾,哭墙完全可以作为博物馆不可替代的一部分。今天,我们依旧要郑重呼吁,请让哭墙成为民族记忆灾难的载体。 纪念碑可能表达荣耀,哭墙只承载悲伤。博物馆可以杂识万物,哭墙只凸显苦难。墓碑只记住一个或几个人,哭墙将记住数以万计的罹难同胞。在大灾难之后,我们或许可以建起纪念碑以弘扬某种精神或意志,建起博物馆以再现某种形态和知识,建起墓碑以寄托思念与哀伤。但对于民族而言,我们仍需一堵哭墙,镌刻数以万计死难者的姓名于其上。这些曾经灿若星辰的灵魂,在每一个哀悼日都将被生者抚慰与触摸,一切只为哀哭,一切只为记住。 唐山大地震之后,先后建成了抗震纪念碑和抗震纪念馆,但“百万唐山人有同一个祭日,却没有一个祭奠的地方”。1976年之后的清明节和7月28日前后,一堆堆烧过的纸钱会在唐山街头出现,因为无论是纪念馆还是纪念碑,都不是祭奠个体灵魂的最好场所。当幽幽的火光和凄惨的哭喊一次次穿透唐山,人们知道自己需要的正是一堵哭墙,但这样的诉求一直没有得到回应。2004年,一家公司建起了纪念墙,却因为收费问题备受争议。2006年,该建筑被政府判定为“违章建筑”。直到今年年初,唐山方面宣布将由政府主导建立长达396米的玻璃纪念墙,24万地震死难者名字将镌刻其上。一盼30年,唐山人终于有望建起一堵哭墙。 对于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而言,唐山的经验值得借鉴,教训需要汲取,30年间一堵哭墙的曲折故事不可忽视。请勿以博物馆、纪念馆或纪念碑来取代哭墙,因为曾经在唐山街头纷飞的纸钱,不该再一次出现在北川或汶川。也请不要以灾后重建千头万绪为理由,将哭墙的立项和建设推后或忽略,因为重建不只是物质的重建,还包括精神的抚慰。在这个时代,救灾和重建早已不是一个人所从事的单项工作。纵向而言,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重点。横向来看,同一阶段却应当同步推进多项工作。正如我们不必要求文物工作者去从事治疗和消毒,或许哭墙的设计与建造才是他们眼下最应当承担的使命。 重现每一个人的名字,以示对每一个死难者的尊重,哭墙正是我们记住这场大灾难的最好载体。尽管在南京已经伫立着一堵纪念30万被屠杀同胞的哭墙,尽管在唐山也将建立起一堵纪念24万地震遇难者的哭墙,但这些都不妨碍在四川地震的废墟上矗立起一堵新的哭墙。不必计量悲痛有多深,不必比较灾难有多大,凡需民族为灾难歌哭之地,均应建起歌哭之墙。1982年,美国在华盛顿竖起了“越战哭墙”。20年后,这个国家又在纽约建立了“9·11哭墙”。流泪的民族并不软弱,哭过的民族手握坚强。 在世界著名的耶路撒冷犹太人哭墙下,常常有人在低声吟诵:“我如果将你忘掉,愿我的右手枯焦!”因为需要铭记,所以有哭墙的诞生与存在。因为这墙下的歌哭,所以有深切的哀痛和永恒的悲悯。建一堵哭墙不为别的,只为永远记住那些被灾难带走的灵魂。数以万计的死难同胞,我们永远不会将你们忘掉,除非我们的心灵已经枯焦。
【抗震救灾吧】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