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洪:不要把灾区孩子变成心理研究的对象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7日14:25 新民晚报

  作者:郝洪 

  随着灾区抢险救灾工作重心的转移,震灾幸存者的心理疏导问题越来越被外界关注。全国各地的心理救援队纷纷赶赴灾区。这些救援队中,有心理学方面的专家,也有具备相关知识的志愿者,他们用科学疏导方法,驱走那些劫难余生者心头的灾难阴影。心理救援这么早介入,堪称一大进步。

  但是,灾区“心理治疗师”多了,难免也有鱼目混珠现象。有些所谓的心理辅导专家,并不具备相关的资质。即使有,也不够专业。还有一些所谓心理辅导援助队,仅仅把幸存者当作研究对象,在辅导过程中缺乏爱心和耐心,给辅导对象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5·12”震灾之后,仅北川中学就先后接待了众多心理援助队伍的造访。有些心理援助队来到学校后,并不向校方详细了解学生的情况,只是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心理调查问卷,让学生来填写。问卷上的题目设置得也很不科学,诸如“地震的时候你在哪里?”“你家里有多少人在震灾中遇难”“你会做恶梦吗?”这样具有刺激性的话语频频出现。学生填写好问卷后,他们也不进一步与学生沟通,只将问卷收齐,就匆匆离开。更有甚者,一位心理救援志愿者,在辅导一位失去妈妈的初一小男孩时,反复问“妈妈是怎么死的?”“你想妈妈吗?”小男孩沉默地抗拒回答。她又要求孩子给妈妈写一封信。小男孩写信时,她看着手表不时催促:“写好了吗?”小男孩把写在作业本上的信递给她看,她当即将这页纸撕下,满足地夹到自己本子里,扔下伤心的小男孩匆匆离开。

  还有些所谓的心理辅导专家,缺乏爱心和耐心。他们总是出现在媒体关注得最多的幸存者周围……他们不知道,在许多偏远的救助站里,有许多同样从废墟中爬出来的人们,期待他们用真诚的眼神、温暖的话语,驱散萦绕心头的恐惧和悲伤;他们不是悄悄地走进灾民们的帐篷,弯下腰、蹲下来,握一握在苦痛中煎熬者的双手,而是举着救援队旗,从一个灾民安置点赶赴另一个安置点。

  这样蜻蜓点水式的心理援助,除了有作秀之嫌,实在没有什么意义。

  有专家说,灾民们的心理疗伤需要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让一个心理救援队在灾区蹲点20年,的确是要求过高。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尽量寻找一个点,面向一个人,驻扎下来,耐心听他们的倾诉,擦去他们脸上的泪水?一位进入北川中学开展心理援救的复旦大学心理学专家就表示,面对震灾所遭成的应急性群体心理创伤,需要专业的心理疏导方法,其中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需要辅导者以平等的姿态和他们建立起相互信任关系。

  信任才能给这些因灾难而失去家园、失去亲人、失去同事和朋友的人们以归属感和安全感,而归属感恰恰是那些在灾难的阴影中艰难跋涉的人们迫切需要的。不要用冰冷的话语,去刺激夜夜做恶梦的孩子,不要总试图让他们回忆起地动山摇的那一刻的惊惧,请用手握住他们的手,用心感受他们曾经的慌张、恐惧、哀伤,他们需要宣泄,更需我们用真诚的心牵引他们走出灾难。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抗震救灾!义卖捐款1元起
•易趣热销诺基亚手机Top8
•1元抢拍~索尼T系超薄卡片机
•瑞丽风百搭长款T恤,暴显瘦
•39元抢今春惹眼的包包
•韩版公主款圆头美鞋30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