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刘铮:灾难电影应该怎么拍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8日07:27 新京报
作者:刘铮 汶川大地震的赈灾工作还远未结束,关于这场灾难的几部电影已经启动或在筹备之中。 对于一部电影的好坏,起码有“宣传”和“商业”两种标准可以用来评判。对于前者,相信很多同志有着非常深入的认识和实践经验,这里就不班门弄斧了;而对于后者,鉴于中国的商业电影处于起步阶段,我在这里或许可以说几句。 作为商业化的灾难片,具有强大的视听冲击力当然是重要的,但是还有一些其他的规则需要去遵守。 第一条铁律,好的商业化灾难片,和一切好的商业电影一样,一定要有人和人的斗争。灾难的主题虽然是人和自然的斗争,但是商业灾难片总是会设计出人和人的矛盾斗争。这其中也有拙劣和高明之分。拙劣的编剧会为了让“人斗人”而设计出生硬的反面角色,而高明的设计能让这种斗争合情合理,同时又能够深化主题。如《泰坦尼克号》虽然主要是讲人和水的斗争,但是富人在船开始下沉时只顾自己逃命,把成百上千的穷人锁在甲板之下,而主人公杰克领导穷人奋力逃生,这个情节设置突出了自私的阶级意识和“危机关头人人平等”的意识之间的尖锐斗争。一定要注意的是,单纯的人和人之间的斗争是不能打动观众的,只有当人和人之间的斗争代表着两种意识,两种价值观的斗争才有力量。 第二条虽然不是铁律,但是更体现编导的功力:虽然和灾难对比,灾前的日常生活是美好的,然而它也绝不是完美无瑕的,而是充满了各种矛盾。功力较浅的编导在处理灾难题材时,往往会把灾难前的生活描写得阳光灿烂,父子和穆,夫妻美满,生活比蜜甜,然后一场灾难把一切都毁了。而好的编导会让主人公在灾难前就处在生活的种种困境之中。斯皮尔伯格的《世界之战》的主人公是一个没文化的工人,工作不如意,老婆跟人跑了,和儿子关系也很紧张。这种安排能有几大好处,第一,和前面的“铁律”理由一致,有矛盾才有张力,有斗争才有戏;第二,只有有瑕疵的生活才容易有质感,让观众感到真实,从而有投入感,而投入感是灾难片最重要的因素;第三,灾前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会为以后的故事埋下伏笔,增加情节的不可预料性。第四,通过矛盾的承现和解决可以突出编导想要呈现的意义。比如在《世界之战》中,突如其来的灾难最终让一家人走在了一起,家庭的价值在患难中最终得到了呈现。不完美的日常生活的呈现也凸显了一种终极价值:对生命的尊重并不是因为生命是无限美好,完美无缺的,生命本身就值得尊重。 以上只是些遐想,很可能和本文的主题完全无关。在美国的“9·11”事件之后3年,有关这次事件的第一部商业纪录长片《华氏9·11》才问世,4年后第一部商业故事长片《航班93》才在美国上映。可以推测,我们的导演们要拍的很可能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电影。然而上面的话并不能全都算是无用的废话。 □刘铮(北京 影评人)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抗震救灾吧】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