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博:灾区的孩子不需要心理重复干预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8日07:43 南方都市报

  作者:陈博

  国家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常务副主任马宏表示,震后,虽然心理干预得到空前重视,但也存在协调困难、标准不一、“各立门户”等问题。有时同一批孩子做了好几次,甚至引起当地受灾群众反感(5月25日《新京报》)。

  “5·12”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的心理救援队纷纷奔赴灾区,不过,各异的临床干预方法却让公众眼花。着急展开救援的专家和志愿者们或许忽视了一个问题:同肉体治疗不同,不同流派的精神治疗难以契合承接。“一个心理学家在治疗时告诉孩子们,面对灾难要学会笑,勇敢面对挑战。下一个心理专家来了又告诉孩子,要哭出来,哭也是一种宣泄。”这种“重复”干预反而会对受助者造成二次伤害。

  出现“重复”干预的原因显然并非伤者少医生多。有专家初步估计,需要灾后心理干预的人数超过百万,可全国取得资格的心理咨询师不超过10万人。除了交通、医疗等条件的局限,在此背景下发生“重复”干预,媒体闪光灯的“引导”和统一调配中枢的缺失无疑难辞其咎。

  灾后,蜂拥而至的心理救援队彰显了大国大爱,也应该赢得所有人的感激。但心理救援有其持久性。当下很多专家的救援更像“麻雀战”而非“持久战”。更让人担心的是,灾后井喷式的心理援助能否持久。唐山地震20-30年之后,幸存者仍存在大量的精神障碍问题。等各地的心理救援队陆续从四川灾区散去,对受助孩子和大人的治疗能否持续20年?

  让人欣慰的是一切正在走向有序。四川省教育厅要求到灾区对学生进行心理援助的志愿者必须在当地教育局统筹协调下开展工作。卫生部也在酝酿出台危机心理干预的应急预案。当地的精神卫生机构也表示将进行跟踪治疗。可令人尴尬的是,目前国内尚无进行危机干预的全国组织。为病人建立心理档案仍是空白。灾后救援人员应不间断交接受助者的援助记录,避免“重复”干预。更重要的是,应该确立“首问负责制”,第一个接诊的医者有义务等到受助者完全康复的笑容。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抗震救灾!义卖捐款1元起
•易趣热销诺基亚手机Top8
•1元抢拍~索尼T系超薄卡片机
•瑞丽风百搭长款T恤,暴显瘦
•39元抢今春惹眼的包包
•韩版公主款圆头美鞋30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