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燕赵都市报:国家必须偿还对教育的亏欠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9日07:13 燕赵都市报
本报评论员 中国曾经许下承诺"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汶川一震,痛哉国殇,让我们看到国家对这一承诺的亏欠---亏欠教育,亏欠孩子,亏欠未来。但愿从此刻起,我们意识到自己的亏欠,并如芒在背,奋力偿还。 下面所列,是“未来中国”无法承受的一组数字:根据截至5月26日的统计,在汶川大地震中四川省学生死亡4737人,伤者1.6万余人,在全四川67000死亡人口中,学生占到7%。(5月28日《21世纪经济报道》) 请求大家,向每一个人,大声复述这些泣血的文字: 都江堰的向峨乡,在地震中死亡人数为439人,其中向峨中学死亡学生就达327名,占全乡3/4; 绵竹市汉旺镇,汉旺幼儿园、汉旺小学、东方汽轮机厂附属中学全部垮塌,遇难学生过千人; 都江堰市聚源镇聚源中学、绵竹市五福镇富新二小等,周围的民房基本没有垮塌,学校却在瞬间震成瓦砾一片…… 在东汽中学门口苦苦守候自己孩子遗体的一位家长悲伤而又麻木地说:“一个镇的一代人,就这么没了。” 未来没了。 停止不了哀伤,所以也停止不了追问:为什么,中小学生伤亡比例如此之高?为什么,地震中垮塌得最快、最彻底、最残酷的建筑,会是中小学校舍,而且特别集中在乡镇这一级?这样的数字与图景,是正常的、不可改变的吗?这种追问,目前已经不仅是伤亡学生家长、老师、校长的本能反应,更成为整个中国社会的沉痛觉醒———如果说中国的教育过去也曾笼罩着某种“潜规则”的话,那么现在,是到了揭开灰幕刮骨疗伤的时刻了。否则,代价如此惨重,你我于心何安? 尽管最权威最详尽的调查结果还未公布,但从各方面的表态来看,社会的诘问这次并没有被忽略。四川省建设厅和教育厅,都先后对校舍倒塌严重的原因做出了解释。但是,如果说前者强调的“建筑设防标准低”“地震烈度太大”“部分建筑结构设计不合理和施工质量控制不严格”,尚有对天灾之外“人祸”的警醒的话,那么教育系统归结的五大原因,着眼点几乎都在“不可抗力”上:地震强度过大;发生在上课时间;人员集中不易疏散;校舍陈旧落后,建筑时间较长;学校建筑在设计方面有先天缺陷———如此看来,伤亡惨重的原因,除了“地震无情”外,就是“先天缺陷”而导致的,几乎没有回避的可能。 如此“总结”,实在令人难以接受。这毕竟不是一次普通的走访调查,而是4700多被终结了的“未来”用生命写下的最后通牒。 已有许多熟悉教育的人士,开始讨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在震灾中显露出的可怕后果。据报道,这次垮塌的校舍中,相当一批建造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当时正是我国农村中小学建设“事权下放,财权上收”阶段,由于乡镇自筹资金,一些地方涌现的,往往是无规范设计、无规范施工监理、无规范竣工验收的“三无”校舍。而在后来全国陆续启动的校舍危改工程中,有多少经费保障和真抓实改到位了,又有多少侥幸与敷衍得以蒙混过关。对公众而言,如果没有汶川地震这般的灾难性展示,恐怕根本问不出任何答案。 汶川大地震,实际已经将中国欠发达地区公共品的数量与质量问题,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其中最骇人最伤痛的,就是教育资源亏欠所导致的中小学生伤亡。如果那些家长知道,教学楼会在五秒钟内粉碎性垮塌,他们就算倾家荡产也一定会彻底加固;如果那些老师知道,献出生命也挽救不了所有学生,他们是否宁可让孩子们舍弃校园在风雨中读书。然而这样两幅图景,难道就是中国教育更“幸运”的选择,是职能部门不需“回应”的现实吗?现在,已经没有“如果”了,面对4700多个永难瞑目的幼小亡魂,难道不是有比悼念更必须、比解释更重要的工作吗? 中国曾经许下承诺“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汶川一震,痛哉国殇,让我们看到国家对这一承诺的亏欠———亏欠教育,亏欠孩子,亏欠未来。但愿从此刻起,我们意识到自己的亏欠,并如芒在背,奋力偿还。
【抗震救灾吧】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