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京报:灾区复苏不可忽略文化生态重建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9日07:51 新京报
新京报社论 救灾重建系列社论之七 近日,国家文化部的慰问调研团到四川灾区进行了慰问与考察,使人们对当地文化设施、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的受灾情况有了一定的认识。据了解,北川、汶川、青川、茂县等地的文化设施在地震中全部被夷为平地,而重灾区大多数是文化资源富集的民族地区。 令人痛心的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受损严重,二王庙在地震中毁于一旦,伏龙观屋脊坍塌、千年“鱼嘴”震裂,上清宫、天师洞结构受损。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的藏羌碉楼多处垮塌,桃坪、萝卜寨等羌寨多处损毁。6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14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严重破坏,三星堆、自贡恐龙博物馆、德阳文庙、武侯祠、杜甫草堂、王建墓、石塔寺石塔、三苏祠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墙体开裂、房柱错位、彩绘脱落和垮塌现象普遍。许多博物馆、文管所的馆藏文物受损严重,共计损毁文物1839件,其中珍贵文物151件。全省20个博物馆、文管所损毁垮塌。 灾区重建不仅需要重建物质的生活形态,更要重视多民族聚居地的精神文化生态的重建。未来三年是灾区城镇乡村重建的三年,也是文化生态重建的三年,文化生态的重建要遵循的是文化的规律。灾区有藏、羌、回等民族聚居,他们都有自己的民风民俗,在为这些少数民族同胞重建家园之时,要尽可能恢复他们的生活形态。如果千篇一律地建设水泥板房,则会使这部分民众永久性地失去自己的文化家园。 5月24日,温家宝在汶川县映秀镇说,作为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即使县城迁建,也要注意保护好羌族文化遗产。这个被誉为川北群山之巅“云朵中的民族”,有自己的自然神崇拜,有自己的民间史诗、苦歌、情歌、酒歌以及特殊的祭祀仪式,还有精美绝伦的刺绣、挑花等手工艺品,特别是他们独特的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和水利筑堰等驰名中外,乐器、羌笛、著名的羌舞“跳沙朗”(羌族锅庄舞)、“跳盔甲”(又名“铠甲舞”)等,都与他们淳朴的古文化遗风相维系,是他们传统文化生态中的重要象征符号。这些属于他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他们所居住的秀美山川有机相融。 在重建文化家园之时,对非物质文化形态,要考虑到提供场地与空间,而对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譬如碉楼堡楼,则要在保持其特色的同时,对其内在建筑结构予以科学的处理,使其增加抗震性。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才能真正建立起理想的精神家园。如果我们在重建少数民族文化家园的时候,充分保护了其文化风貌,并使他们的少年儿童接受到其民族文化遗产熏陶,这将是他们安身立命的巨大资源。 一些没有条件重建的文化遗存,建议不要急于去抢修抢建,否则可能会出现第二次人为破坏,一要技术与资金到位,二要能够确保修旧如旧,不出现偏差。有些被地震破坏的文化遗存可以原貌保持震后现状,因为废墟景观也能使人们获得心灵震撼,如果所有文物遗存都很快得以修复,另一种遗憾就会出现:这场史无前例的灾劫对人文景观造成的损毁状况真相在哪里?我们在保护文化遗产之时,要保留一些废墟文化遗产。 灾区文化重建信息化建设尤为重要,物质的文化财产可能会被震毁,但数字化的文化财产却会超越时间环境,获得传播与弘扬。这次四川大地震也给文化工作提了醒,各地在建设文化硬件之时,要将文化网络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之上。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抗震救灾吧】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