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德清:灾难叙事中没有英雄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9日07:57 新京报

  作者:于德清

  【文化谭·关于赈灾电影】

  整个救灾中最揪心的阶段已经过去了,救灾工作转入灾民安置与灾后重建阶段。然而,关于这场灾难的历史叙事却刚刚开始。

  现在,数家电影制片厂已经开始拍摄汶川地震电影了,也有很多自由电影人在汶川搜集素材。可以预料的是,在很快的一段时间内,就会有关于汶川地震的各类电影生产出来。看到这些消息,以及连日来救灾的报道,笔者还是不禁想起了多年前的一部电影《拯救大兵瑞恩》。

  看看今天发生在中国地震灾区的事情,或许我们会明白,《拯救大兵瑞恩》这部好莱坞大片当年能够风靡世界,不是没有理由的。也许,在局外人看来以更多人的生命去换取一个人的生命,是一笔不划算的买卖。这无疑是以一场悲剧去挽救另一场悲剧的发生。然而,拯救处于危境中的同胞确实是责任、是应该做的。这也是不抛弃、不放弃。拯救瑞恩正因为是其他大兵的责任和义务,所以,这部电影里边,我们找不到英雄。因为,相对瑞恩来说,其他人所做的一切既然不超脱于普通士兵的责任之上,那么自然也就没有了平民之上的英雄豪杰。当这部电影将叙事的主题思想立足于普通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的时候,也就没有了高于一切人之上的英雄。这是一部没有英雄的战争片,否定了“一将功成万骨枯”式的英雄叙事,也就有了对战争更深刻的人性反思。

  再看汶川大地震,我们看到,很多灾区的基层官员为了救灾大局,没能及时抢救被埋在废墟之下的家人,有的官兵是忍受着丧亲之痛在救灾。但是,很多故事的主角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都说,这是我应该做的。这是非常明确的责任意识的体现。他们所作所为并不超拔于自身的职责之外,也惟有他们这么清晰的自我认识,所以,公众才觉得他们可敬,不过这也是一种普通人的伟大。当然,在救灾一线还有一些伟大的普通人,他们是来自各地的志愿者。救灾本不是他们的职责,他们也完全有理由不必来到这里,将自己的生命置于危险之地。他们也没有把自己看作英雄。

  灾难凸现了生命的脆弱,也展现了生命的价值。在有关这场灾难的一切活动中,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再高于生命之上。灾难之中没有英雄。很多人眼睁睁看着受难者死去的时候,惟有恨自己不能多救一个。这种挫败感在一线的救灾人员中非常普遍。在救灾一线,许多救援者、志愿者经常为自己无力挽救生命而感到痛苦。这时没有人会把自己当作英雄。或许此时对英雄功绩的描述,是对灾区同胞最大的残忍。而真正从这场灾难的生死线走出来的人,恐怕都不会做如是想。

  整个救灾中最揪心的阶段已经过去了,救灾工作转入灾民安置与灾后重建阶段。然而,关于这场灾难的历史叙事却刚刚开始。很多人要拍摄汶川地震电影,要写作汶川小说,以记录下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至于将来,怎样讲述有关汶川的地震故事那是创作者的自由,我不期望他们达到《拯救大兵瑞恩》的水平,但是,至少应有面对灾难的反思,避免落入某些传统思维的陷阱,把讴歌拍得让人呕吐。

  □于德清(北京 媒体从业者)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