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砍柴:愿爱心井喷汇流成长河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2日07:30 红网-潇湘晨报

  作者:十年砍柴

  灾难总会过去,生活还将继续。对5月12日发生的那场大地震而言,这当然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积极生活态度,然而对灾区的同胞来说,这句话说来轻巧,却含着多少辛酸和艰难,特别是对昨天刚刚度过六一儿童节的灾区孩童来说,更是如此。

  本是天真快乐的时光,灾区的少年儿童却过早地尝到人生的悲苦。在地震中,他们有些人失去了校园和同学,有些人失去了家园和父母,有些人失去了手足将拖着残躯开始漫长的一生……这一切,远不是一句“孩子不哭”的安慰,也远不是帮助他们支付上学费用和重建校舍就能解决的问题。那些孤儿和残疾儿童,如何抚慰受伤的心灵,如何适应新的家庭,如何完成社会化,如何在完成学业后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每一个孩子可能都要遇到诸多问题,政府和全社会应当有充分的准备和长远的打算。

  这次灾难中,中国政府和民众的快速反应得到全世界称许,特别是民间面对灾难顷间爆发出的爱心,用井喷形容毫不过分。灾难极大地激发了国民对深处灾难当中骨肉同胞的爱心,志愿者纷纷奔赴抗灾第一线,上至巨贾高官,下至引车卖浆的细民甚至乞丐踊跃捐款。人的爱心之激发,确实和一定的时刻一定的环境有关,在战争和灾难面前,人们容易团结起来,抛弃平常一些私心杂念。可随着时间的流逝,灾区民众的生存状况不可能总是高密度地出现在媒体上,爱心井喷之后的人们也会回归到庸常的生活。那么,政府和民间如何持续有效地帮助灾区民众特别是孩子们,则是需要认真思考和对待的大课题。

  爱心井喷当然是好事,但这种井喷可能会呈现出“暴雨不终日”的特点。当第一波爱心高潮过后,多少人还能持续着对灾区的关心?各地工作单位组织的捐款,虽然前提是自愿,但在中国这种处处科层制的国度,自愿可能演变成同事攀比、下属向上司表态的庸俗游戏;社会舆论对富商捐款的比较和施压,又使企业将单纯的行善演变成社会公关行为……这种井喷,对短时间内积聚人财物帮助灾区有好处,但未必有利于帮助灾民的长远效果。

  除了那些呈现在镜头下感动了全国人民的孩子,如可乐少年薛枭,敬礼娃娃郎铮,还有许许多多我们不知道姓名的灾区孩子需要关心。他们脸上一丝微笑,心底一缕阳光,人生一点收获,他们自己和全社会都要付出数倍于其他孩子的努力。对他们的关爱始于轰轰烈烈群情激荡,但最终要归于润物无声归于漫长岁月中一个个细节。若干年后的一天,一个找你倾诉的学生,一个去你的公司求职的青年,一个坐着轮椅上街需要你帮一把的残疾人,或许就是这次汶川大地震中幸存的孩子,你将如何对待?还有地震刚发生后那样的爱心吗?

  镜头下的行善以及择机的行善,固然有其价值,但社会更需要远离镜头静悄悄的行善,这样的行善应该是社会的常态。特殊时期,中国政府和民间社会动员能力很强,爱心与责任感来得快,但令人担忧的是也常常去得快。就说几年前“非典”时期,人们的卫生习惯大有改观,政府和民间也在热议快速反应机制的建立。可是非典过后,许多地方的公共卫生故态重萌,到了年初南方冰雪灾害时建立快速反应机制还在呼吁。

  这场地震灾难,我们的民族付出了血的代价,代价总要换来一些进步才行,如此才不会使“多难兴邦”这时髦的成语流于空泛。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