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英杰:尽快改变民间慈善缺氧状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4日09:14 新闻晨报

  作者:魏英杰

  这次汶川震灾,既激发了民间社会的慈善热情,也暴露了民间慈善组织缺乏经验的一面。归根结底,主要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对民间慈善组织重视不够,生长空间狭小,使其不能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渐成熟起来。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在一时。但平时若不“养兵”,自然一时无法派上用场。这次赈灾主力当然是中国红十字会等官方性质的慈善组织,与此同时,也有不少民间志愿者团队携款带物进入灾区赈灾。其中有些民间志愿组织,严格来讲尚不能称之为民间慈善机构,而只是处于一种萌芽状态。但我认为,这种发乎民间的慈善热情,有必要予以扶持,进而加快民间慈善的发展以备不虞。

  毫无疑问,一个拥有相对成熟的各种民间慈善组织的社会,才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自然灾难和社会救助需要。以在这次赈灾中广为人所知的牛博网来说,其主事者罗永浩、韩寒等人凭借自身信誉在三天内就接受80万余元捐款。但当他们进入灾区,一开始就由于信息不畅而倍感茫然,甚至不知从何下手。后来他们找到的办法,也不过是沿着偏离公路国道的方向走,寻找援助一时无法到达的村镇。虽说这个办法很实用,毕竟具有很大随机性。由此可见,缺乏平时的实战经验,民间慈善的积极作用就很难充分发挥。

  更要看到一点,即便类似志愿者组织能做得更好,也不过是“救急”而不具备深度参与实力。按照经验,面对突发自然灾难,民生物品的赈济只是第一步,还有许多同样重要的工作———比如民众心理疏导和灾后重建,也需要慈善机构的积极介入。和这些尚不正规的、不成规模的民间慈善组织相比,港台地区一些民间慈善组织就具备了比较成熟的一整套理念和实际运作经验。

  以进入大陆17年的慈济基金会(首家获大陆批准成立的境外基金会)为例,在地震发生后的第16个小时,基金会总计60吨救援物资就已经上路,72小时后就在震区成立了安置点。在震区仍然以发放方便面、矿泉水为主情况下,慈济一开始就为灾民准备热腾腾的食物。这是因为,慈济一直相信,热食是安慰人心、建立信心的第一步。除此外,慈济还安排义工一组带小朋友玩游戏,一组到市区探访人家。这样做,又是因为慈济一贯认为“有行动才有互动,有互动才有感动,有感动才有撼动,最后才能引众”。

  为什么慈济能够如此迅速地运作起来?道理并不复杂。就如慈济的发起人所说:“我们一直是在平时,而不是非常时。”既有一套成熟的实践理念,又从平时入手,遇到状况自然能够迅速动员起来,有条不紊地投入有效行动当中。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经由这次地震灾难,可以看到大陆民间慈善组织亟待进一步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这一方面是继续探索民间与官方相结合的运作形式,比如像壹基金这样挂在中国红十字总会下的专项计划,另一方面就是从体制上“松绑”,加快开放和允许成立各种民间慈善组织,改变民间组织长期“缺氧”状态。只有民间慈善逐渐壮大起来,一旦有需要,各类民间组织才能够迅速动员起来,对整体社会救助和慈善工作起到积极、重要的补充作用。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