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受灾者是重建家园的主体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4日09:50 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作者:长平

  有朋友转来一位志愿者女士的建议,其中提到灾民安置点的志愿者不应该包办一切,而应该多让灾民自己动手。那些安置点的灾民大多身体健康,但是志愿者往往让他们坐等一边,连洗衣煮饭都不让干。这样并不利于他们迅速恢复日常生活的秩序和正常的人际关系,甚至可能加剧他们的心理问题。这个意见非常重要,它的背后掩藏着谁是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主体的问题。

  志愿者的爱心和行动无疑是令人敬佩的,他们满怀热情地赶过去,总希望尽可能多地做些事情。灾民们在惊恐中幸存,承受着失去亲人的悲痛,也会导致身心疲惫,的确需要休息。但是很多志愿者都忽略了,休息不等于不参与,受助不等于只能坐等。灾民们不仅需要给予,更需要扶持。这两点是有很大区别的,前者的主体是帮助者,后者的主体是受助者。确立灾民的主体性,不仅仅是让他们逐步动手劳动的问题———这个问题一旦意识到,比较容易解决,或者说迟早会落到他们身上———而且是从他们的需要出发,让他们站在舞台的中央。从救灾开始,在一些媒体的报道中,灾民的身影并不多见,灾民发出的信息也十分单调,好像只有“感恩”二字。那个敬礼的小孩被媒体反复征用,而想喝冰镇可乐的小孩却不知所踪,这显然是为我所需的选择。感恩固然是他们一种强烈的心愿,但是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媒体应该多问问,他们还需要什么,目前的困难主要是什么,从而可以发现救灾工作还有哪些遗缺,以便及时补上。媒体和社会出于真切的同情心,普遍地把灾民定义为弱者,其实并不总是这样的。在震后几天的自救中,他们已经显示了足够的坚强和能力。在重建家园的过程中,他们的需求和经验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我知道广州有一家学校,免费提供灾区儿童的借读,校方一再让师生们意识到,本地学生给予了灾区儿童很多关爱,灾区儿童也同样给他们带来了值得学习的东西。这种平等意识十分可嘉,它对灾区儿童恢复学习的兴趣、生活的信心举足轻重。

  在心理干预中也是如此。政府和志愿者对于心理干预的重视,是这次救灾中的一个亮点。但是正确的做法似乎应该是广泛地宣传,并提供便利的服务,让灾民自己意识到,我可能需要心理治疗,并能够很方便地、很有尊严地就医,而不是被生硬地判断说,你是一个病人,现在我要给你治疗,你必须配合。

  事实上,无论来自国际上还是来自中国云南等地的灾后重建经验,都证明在重建家园的过程中,越是尊重灾民的主体地位,房屋等建设成果越是可靠,毕竟,他们是这片土地的主人。

  因此,应该充分地组织起灾民,让他们有力的出力,有想法的出想法。在这个组织过程中,要产生灾民代表,或者是能够充分采集灾民意见的专职代表。让灾民们的感恩也好,建议也好,批评也好,都能够以自己为主体,有秩序地进行,而且有得到反馈的渠道。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