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都市报:躺在受灾的温床上比地震更可怕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5日07:17 长城在线 (来源:燕赵都市报)

  本报评论员

  长期的灾后重建,必须要靠自己的双手,靠劳动来暂时驱赶悲痛、靠生产来进行灾区群众的自我安置、靠恢复往日的秩序来恢复往日的生活。

  一个人若遇到不期的人生苦难,如何能够在此后重生?一个地区若遭遇毁灭性灾难的打击,如何才能不成为历史上消逝的传说?

  舍自己别无他途。若自己不在苦难的重创下尽快坚强起来,外来的援助都将成为无法得到精神回报的爱意。这是一个浅显的人生道理。也是亟待在灾区从上而下形成的共识。

  现在,灾区的重建工作已经正式启动。在这之前,说出这些话的时候,总觉得不合时宜,是过分理性和冷漠,自己先被不能共渡苦难的道德负疚感所诘问。但现在灾区面临的是一个长期、艰巨的重建任务,国家的救灾主体地位,必须开始让渡于地方的重建主体地位。

  “我现在最怕的是老百姓产生依赖思想,躺在受灾的温床上比地震更可怕”。(6月4日《新京报》)这是绵阳市委书记谭力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的话。此话可谓及时、诚恳、颇具针对性。

  汶川大地震后,抗震救灾成为国家为主体的大行动。尤其是在温家宝总理“举全国之力”的中央政府全力支持的表态之后,各种资金、政策迅速集中于灾区。以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总量,再造一个“新汶川”并非国力所难以负担的吧?正因如此,带领基层干部和灾区群众进行重建的谭力说,“灾后重建缺的不是资金,缺的是主体精神,怕人民群众觉得灾后重建的事情就是国家的事……要教育人民,灾后重建的主体还是人民。”

  再多的援助,若没有受助者自己的奋力,都会变成仅仅是给予的给予。长期的灾后重建,必须要靠自己的双手,靠劳动来暂时驱赶悲痛、靠生产来进行灾区群众的自我安置、靠恢复往日的秩序来恢复往日的生活。

  所谓自强的道理勿需再讲。灾区对中央政府、地方省市和13亿同胞无私援助的最大回报,不是悲戚、不是看着解放军和援建省份平废墟、建过渡房,而是必须成为重建的主体,一起收割、播种,一起平整清理废墟,是尽快让车间和厂矿恢复机器的轰鸣。

  由绵阳市委书记谭力的话,不由想起当年唐山大地震之后的情形。本报寻觅以往唐山重建过程的点点滴滴,深深体味到,浴火重生首先须有自力更生的精神:“震后第三天,10万矿工自发回到矿山恢复生产”、“震后第28天唐钢炼出第一炉‘志气钢’”、“一年内唐山工业恢复到震前水平”(本报5月31日),种种当事人回忆,让闻听者领会何为“英雄的人民”,并感染于唐山人“重新站起来”的自豪。并且,忍不住以之自勉。本报记者多日来流连唐山,“7·28”亲历者皆云,所谓唐山经验,归根结底实为唐山精神。

  汶川大地震之后的这二十多天,不变的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协作精神;而新增到国家血脉中的,是尊重个体生命的人道主义,这是一个时代的进步,是权力向人性的迈进。权力变得更亲切,国家更让人热爱。但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多日来一直被忽视的经验———

  很多人对儿童节那天,胡锦涛一笔一画写下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印象深刻。前日,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更是明确提出,灾区重建“坚持地方为主,充分发挥灾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国家的支持下实现灾后重建和发展目标。”

  “我要你看到,你所付给我的爱是值得的”———重新站起来的灾区才是对全国各地救助的最好回报。而从一个社会秩序出发,1000多万灾区群众,如果不通过恢复生产进行安置,不通过劳动重拾信心、树立勇气,那么,其中可能滋生的不满和抱怨也将成为重建工作的破坏力。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