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清生:又闻四书进课堂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5日08:07 新京报

  作者:古清生

  新近又听说一些大学教授建议将“四书”塞入中学课堂,这是十分令人惊骇的事情。中学课本,包括小学课本,我个人一直认为,应该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它最重要的是学习文理数外基础知识,兼顾美体德,不能搞成现在这样谁想起什么书就往中学课堂里面塞。

  将“四书”塞进中学课堂的理由十分崇高和宏大,要培养国家栋梁以及灵魂塑造,但是如果要从此考虑,恐怕光有“四书”还不够,古今中外的经典浩如烟海,想起一点就往中学课堂里面加,那中学到底要开多少课程?张之洞在百年前启动现代教育,以科学教育为主,革除沿续千百年的读经历史,是为进步,使全民族走向现代化教育之路。五四新文化运动,造就一大批国家栋梁与道德模范,像“四书”之类的典籍,留给专门的研究人员去阅读,才是正确的路径。

  这里甚至有一个悖论,我以为一个有道德操守的教育家,或者研究教育的学者,最重要的工作是如何精简中学课堂内容,精选出最有代表意义的文本,可以读一而代百,现代教育当然不同于古代教育。现代教育,需要培养国家栋梁,确切地说最大公约数还是教育为学生提供生存技能的知识储备,后者的意义比前者还要重要,国家栋梁说起来宏大得很,然而一个现代教育不能为学生提供成人后进入社会谋生的基本知识,这其实是在毁国家。国家栋梁有那么几根就够,全民都成国家栋梁,那不是建国家大厦,是搭积木。

  全民族的道德提升,似乎是一个重大课题,这个道德重建工作貌似巨大,我相信中国的教育家其实心中是知道关节所在,惟独不是中学课堂里没有“四书”。退一万步说,如果“四书”加入了中学课堂,而国民道德水准仍未提升怎么办?那又得加入“五经”,加入了“五经”还不行怎么办?

  道德是一种人类的行为规范,这行为规范的内在约束力的培育,是全社会的课题,道德沦丧是社会病。在尚未受社会污染的中学课堂,其实没有达到那些教授们忧虑的田地。最污染社会而导致社会道德沦丧的要件,是社会缺少公平与正义,建设社会公平与正义才是提升民族道德水准的前提。

  我觉得在当下最需要塑造的是教育者而非受教育者,让孩子们从小在阳光下学习成长,为中学生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坦荡宽阔的道路,比填鸭似的说教讲道德,讲灵魂要有意义。也只能如此,才可以提升全民族的道德水准。至少,这是一个前提,没有这样一个前提,“四书”没有用,“五经”也无奈,给中学生胡荐书是一种罪过。

  □古清生(北京 作家)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