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把自己作为一个人融入救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6日10:51 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作者:曹林

  抗震救灾已从救生转到重建阶段,媒体人也开始反省自身在这场救灾战役中的价值取向———作为一个以评论写作把自己融入救灾的人,这两天我一直与一个评论界朋友(他也和我一样用评论参与救灾)争论一个话题:评论者应在救灾中持何种立场?是坚守评论者的批判职责,在第一时间冷静地反思灾难暴露出的种种问题,还是暂时放下反思和争论,把自己融入到具体的救灾事务中,凝聚一切资源抢救那些被埋在废墟下的生命?

  朋友认为:暂时放下反思是不对的,任何时候都可以反思,评论者尤其应该坚守反思立场。社会有不同的分工,指挥的归指挥,救命的归救命,反思的归反思,评论者的职责就是通过理性的反思解剖问题和记取教训,除此之外对救灾也起不到实质的作用。而我持反对观点:这是一个极其特殊的时刻,突如其来的巨灾之下我们毫无选择,形势逼着我们只能选择暂时放下一些形而上的争论和对当下救灾没有意义的质疑,救灾需要一种13亿同胞大团结、大凝聚的总体氛围,每个人都要尽可能将自己融于这种救命议程,而不能置身事外。

  选择融入救命进程,还是选择反思?其实我开始对这个问题一直非常矛盾。一方面我知道什么事都有个轻重缓急,灾难当前生命高于一切,没什么比救命更紧急,这时候的检讨、反思和指责既不合时宜又不近人情———另一方面看到那么多校舍倒塌,那么多孩子被埋到废墟下,又忍不住想反思,很害怕众志成城的全民抗灾热潮会最终淹没这些问题,害怕接下来对救灾英雄的赞美中会集体遗忘反思,害怕救灾庆功会后反思会被抛到九霄云外。在这种矛盾中,当时还写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携手救命明天我们不忘反思》,通过这种议程设置来调和自己的心理冲突。

  不过最终我还是选择了暂时放下反思和质疑,全身心地融入到这场全民抗灾救命的集体行动中,为前方救援者鼓劲打气、提建议,为后方的团结和凝聚热烈鼓与呼,以歌颂灾难中的那些大爱传递信心。是的,我是一个评论者,职业要求需要我的高瞻远瞩,需要我的冷静和理性,需要我能跳出大众思维局限看到更深刻的东西———但这时候我更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热爱生命、对灾难有着大悲痛的人,我要以一个人的视角去融入全民的抗震救灾,要把自己的悲痛、信念和对生命的情怀写进评论,被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所感染,也想以自己坚定的信念感染别人。那么多生命被埋在废墟下面,这时候不能把自己当作一个置身事外、居高临下对那一切进行冷静观察、冷眼反思的人,这种过度的冷静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冷漠和自负。此时我们要带着自己的体温去写评论,用自己的体温去融入那股大潮,站在那些被埋的生命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一个冷眼旁观的“他者”,评论应该成为救助的一部分。

  正如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编朱伟所言:冷静也许是理智的,但其中有冷漠,我不喜欢冷漠。我们要想方设法将自己的体温与灾区受难者融为一体,温情比什么都重要。

  正是带着这种情怀,我的评论中多次出现了这样的句子:不要问怎么办,如果你是被埋在废墟下的人,你会希望外面的人怎么办;如果自己有一天不幸被地震埋在废墟下面,自己会对救援的人有着怎样的期待;如果自己的家人在废墟下,自己会怎么做———这就是努力尝试设身处地地写评论,虽然不在现场,虽然不在废墟下,但我们要和他们站在一起,要尝试痛他们所痛想他们所想,这时候,他们当然最期待外面的人抓紧一切时间救命,而不需要什么高谈阔论、苍白无力的大话空话和貌似深刻的反思。

  这样的鼓与呼对救灾可能很无力,但这个时候除了传递温情我们还能做出什么更有力的事情?这些大灾难中许多人都表达了这份无力感,不知道自己能为那些悲痛的人做些什么,不知道怎么拯救那一个个废墟下的生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在痛苦的呻吟中慢慢地死去———我想,这种无力感源于人类一种根深蒂固的有限理性,源于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不能战胜自然,强大的自然破坏力让所有人感到无力。不能消除这种无力感,只能减少这种无力感,如何减少呢?只能13亿人融为一体,在13亿人的集体凝聚中寻找人类与自然抗争的力量感。即使这时候反思已经被提上舆论议程,我想说的还是:反思不是去轻而易举揭露这场灾难中的伤疤,不是把所有责任都推给别人,不是一味地骂贪官和批评政府官员,还是要把我们每个人都置身这场灾难的反思之中,而非灾难之外,追问别人,也要追问自己的灵魂。(作者曹林,系新锐青年评论作者,现为《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编辑、评论员)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