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人民日报:志愿精神与公民意识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0日00:37 人民网-人民日报
志愿行动是一种世界性现象。日本阪神大地震后,就出现了许多志愿者队伍,在救灾和重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其后,日本政府还制定了法规,对志愿组织予以扶持和管理。美国在“9·11”事件后,也提出了“开展公民服务”活动的号召。在某种意义上,志愿精神代表了人类对精神崇高的一种追求,是社会和文明得以存续的一个支柱。在社会出现危难时,对它的需求就更加急切,人们也会更自觉地挺身而出。 在中国汶川大地震灾难中,到处可见志愿者的活跃身影。在绵阳市,近万名志愿者开展“红丝带”大行动。在灾区,有20万青年志愿者奋斗在第一线。不少志愿者来自港澳台和海外,其中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在全国各地,志愿献血者彻夜排队。在空前的灾难面前,中华民族经历了空前的精神洗礼和精神升华。我们又重温了“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又看到了战争年代的“支前精神”,我们感到,成千上万的“雷锋”就在灾区的每个现场。 中国志愿者的大量出现,是中国文明社会走向成熟的一个象征。志愿精神,是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一种承诺,一个神圣契约,“不要问你的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你为你的国家做了什么。”志愿精神,是一种可贵的公民意识,它由社会责任感、国家自豪感、人类同情心等基本价值理念组成,它超越了商品交换的原则,展现了人性崇高的层面。志愿者也有所得,志愿者在维护国家尊严、在救助他人、解决难题中所获得的精神满足恐怕远远超越了物质和金钱的满足。 在今年初中国南方的冰雪灾害中,唐山“义士”的志愿行动曾感动了中国。这次汶川大地震后,成千上万的志愿者站了出来,临危不惧,临难从容。在即将举行的北京奥运会上,中国的志愿者将再次展现中国人的精神风采。 在中国的志愿行动中,青年的身影尤为突出。有这样两句英语小诗:当责任低语说:你应该,青年人回答道:我能够。今天的中国青年已大声喊出:我能够! 志愿精神为今日中国所必需,它应运而生,代表了中国人在精神层面重拾自信,走向主动。志愿精神需要有可持续的宏扬和发展,不仅有危难时的挺身而出,而且有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渗透。这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有更多的首创精神,更精心的制度安排,更有效的组织运作,才能达到更佳的社会效益。 今日中国出现了两方面的发展:一方面,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在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社会奉献意识也日益确立和成熟。二者良性互动,互补共济,必将促进一种更加和谐、更加生机勃勃的社会生态的形成。 黄晴
【抗震救灾吧】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