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文:地震中成长软实力 向世界说明中国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0日08:30 中国青年报

  作者:李鸿文

  中国此次的抗震救灾,“当惊世界殊”。世界可以惊奇,但不会感到意外。中国由经济增长所体现出的硬实力,早就为世界瞩目。真正让世界所惊叹并感到意外的是与硬实力一同成长的软实力,在这一时刻得到了充分展现和质的提升。即便是再苛刻,再挑剔,再别有用心的个别西方媒体,也不得不表示赞誉和敬佩。

  中国在汶川大地震中所展现出的软实力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制度层面以人为本。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生命,设立国家哀悼日,共和国国旗第一次为普通公民而降——这些决策,不仅告慰逝者,更使生者坚强,抚慰了一个民族的心灵,得到全体国民的最大认同;二是民间层面文化道德力量。对生命的敬畏,对爱的理解,对自由与责任的顿悟,仿佛成为使命和召唤,激励民众含悲奋起,共担国难。此时,个体行为不可遏止地被集体表达,强化并升华为普遍价值。

  震灾中的无数瞬间,将成为国民永远的记忆——抗争100多个小时后存活的生命奇迹,废墟下读书唱歌的孩子们,用身体为孩子搭建爱的摇篮的年轻母亲,用生命换取孩子安全的学校老师,还有“敬礼娃娃”、“可乐少年”……受灾民众在灾难来临时迸发出的人性光辉,表现出的坚强勇敢博爱以及感恩情怀,释放出巨大精神能量。它令世界动容,同时,也激发出更多的爱,更多的人性,更多的坚强与勇敢,更多的文化价值生成。

  爱与坚强感动国人,人们踊跃捐款捐物,全国各地的善款已达400多亿元。人们在表达爱心的同时,也在思考救济的途径,摸索如何完善救济体系,甚至亲身参与监督救灾物资的发放。这个时期,以往曾让人放心不下的年轻一代的表现,让人耳目一新。他们主张权利,更恪守义务,当权利与义务形成契约植根于其精神气质时,这一代人以行动证明,他们可以被信赖,可以被寄托。

  很多人从中看到了公民社会的成长。而现代公民社会,不仅仅只是主张公民权利,更要在公民义务、公民责任以及公民权力上有所体现。公民的义务和责任,构建并生成公民权力。过去,我们谈论最多的是公民权利,在“法不禁止即自由”的原则下,公民享有免于被奴役、被剥夺,免于饥饿、贫穷,免于目不识丁等各种权利。这种人人平等的权利是天赋的,自然的,不可被消灭。同时,它又是一种保障性质的权利。而公民权力,则展现出主动履行义务的一面,它通过让度部分私权,而与社会形成具有共识的契约,从而行使对社会的支配权力。比如,民众通过参与救援救济,维护秩序,监督善款发放,以及在媒体或网络上表达意见等,已然形成权力。这种权力要么被政府所吸收,要么弥补公权力的不足部分。

  公民权力需要一个有效载体来表达和释放,传媒便是其有效的承载者。媒体此次积极而不失自律的表现,同样体现出文化的力量。对灾难及救灾工作的客观报道,对政府信息的及时披露,对民众愿望的真实表达,甚至包括对有些工作的检讨和反思,媒体恰如其分地运用了公民权力。

  在传统与现代的交集和碰撞时期,这些软实力也许是偶发,也许不可预设,但它确实提供了一种路径选择。如果我们不能用心总结并珍惜、呵护和发扬,那么,这种在非常时刻井喷式迸发出的非常力量,就有可能消解在惯性的“常态”中。

  有必要提醒的是,这种软实力有可能被两方面所误读:一是个别西方媒体看待中国时,惯于割裂国家、政府和民众,而忽略由制度优势所导引的文化取向;二是公共管理层不能冷静对待西方媒体的赞誉,以为软实力来自于父权式的“管理”成果,而忽视了文化生成的内在逻辑。这两种误读,都有可能伤害中国软实力的成长。我们管不了西方媒体,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自设屏障,自毁长城——让信息更加公开,让文化情感自然流露,让民意表达更加顺畅,让媒体更开放,让我们的软实力更具魅力——成长中的文化力量,向世界说明中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