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华兵:重建的汗水终将刷去泪水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1日07:19 东方早报

  作者:魏华兵

  5月21日,汶川大地震过后第9天,我和早报财经新闻中心3名同事来到四川,分别蹲点成都、德阳、绵阳采访。在随后两周时间里,我的行程基本是“两点一线”:上午从成都出发,乘大巴到都江堰,傍晚再乘大巴从都江堰返回成都。

  没有走进北川、汶川,的确很遗憾。但我想,悲痛和泪水不是我们此行关注的惟一内容,除了要把在灾区所见所闻迅速地告诉读者外,我们还希望能粗略地审视,在大规模的救人转为大规模的重建过程中,政策被怎样地执行,并试图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

  都江堰是一座有着悠久文化的城市,2200年前,秦国蜀郡守李冰建造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地震过后,都江堰市的高速路口重新竖起 “发扬李冰精神” 大幅标语。

  都江堰有20万城市人口,常住人口58万,它也是一座移民城市,一些外省市退休老人冀望在此安度晚年,也有很多年轻人从各地来到这里打拼。与目前很多城市一样,投资房产在这座国家级旅游城市形成了热潮。但地震来临,让楼市经历一次不是虚幻的梦魇。根据当地政府的统计,都江堰市城区80%以上的房屋成了危房。

  一名在赈灾期间免费载客的司机买了4套房,地震过后,4套房子全都成了危房。他最关心的是,政府后续政策该如何施行。

  从重庆长寿来都江堰的张强,经过16年的艰辛创业,买下了两间商铺、两套二手房。用他的话来说,“十几秒钟地震,毁掉了我16年的心血。”

  当地震灾难过去,受灾者的希望和诉求,显得比灾难的一次次回忆更重要。

  地震发生后,有的单位厂房震塌了,有的骨干企业准备搬了,受灾的人们不仅财产已经损害,还面临失业的威胁。

  一年前,梁英从黑龙江来到都江堰继承父母的房产,在这次地震中,她幸运地从整体倒塌的六层楼商铺中逃了出来。经过这次大劫难,她说,希望早点找到工作,如果找不到,只能离开这座城市。

  一个城市的灾后重建,不仅是一系列的现实问题,还有精神层面的问题。在都江堰的一个灾区群众安置点,来自北京的义工每天给四五岁的孩子做游戏。这些孩子的家庭在地震中经历了巨变,有的失去了双亲。

  我从来没有问过一名小孩在地震中的经历,只是听义工的转述。一名义工说,在这里,他感到正在做有生以来最有意义的事,孩子们暂时忘记了忧伤,学会了坚强,他自己的精神得到升华。

  其实,需要精神上得到慰藉的不仅仅是这些小朋友,很多成年人也感到生活无望。张强,这名曾经非常好强的男子,在经过丧子之痛、家业被毁之后,他说,“我已经30多岁了,人生又有多少个从头再来呢?”

  灾难已经过去,经验和教训仍需要审视,举国救灾的力量已然显现,一名从上海到都江堰考察的石油商说,他所看到的建设速度是惊人的,他也相信,汗水终将刷去泪水。

  而我们的记录,希望能写下一些新确立的制度,比如提高学校的建设标准并配备充裕的建设资金,还希望一些好的做法和向善的行为能纳入制度,从而将其固定下来。

  (作者为本报财经新闻中心记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