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东飞:我们拒绝遗忘 汶川地震一月祭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2日07:10 红网-潇湘晨报

  作者:周东飞

  今天是2008年6月12日,距离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整整一个月。就在那一刻,1000万同胞目睹了山川移位、生灵涂炭的人间惨境,500万同胞于一瞬之间痛失家园,将近7万同胞被废墟掩埋并失去生命。

  发达的传播手段让灾难的现场毫无延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死亡和鲜血让人战栗不止,拯救和互助让人热泪长流,没有谁发誓,但每一个人都会深信,这样的记忆在我们的心中将永不磨灭。但是,残酷的规律将不因人的意志为转移。遗忘是人类的本性,记忆却需要人类付出额外的努力。

  没有明显的证据说我们正在遗忘,但我们担心遗忘终究会到来。在灾难发生一月之际,人们还在牵挂失事直升机遇难者遗体是否都已找到,还在庆幸唐家山堰塞湖险情终于成功排除。这一切固然是人们牵挂灾区的热情使然,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媒体在用不断刷新的资讯维持着人们的热情。要知道媒体对于灾区的关注,也会因时光的延长而淡化。3个月之后,当奥运的热闹气氛伴随海量的资讯扑面而来,地震是否还会让我们的心为之震颤,那片受伤的土地是否还能继续得到全社会温情的呵护,这都将成为待解的问题。

  如果说救灾需要短期内最有效率的动员,那么漫长的重建同样离不开全社会的协助与参与。发生在2005年的东南亚海啸,一度成为全球热点,援助重建的承诺不绝于耳。然而,一旦关注的热度降温,重建事宜立即搁置下来,甚至一些国家的捐款至今无法送出。我国汶川地震后的重建工作由国家主导,应该不会有搁置之虞。但是,重建的全部使命并非土木工程本身,亦非财政投入一种责任,全社会的关注依旧不可或缺。

  我们的热情怎样才不至于冷却,我们的记忆怎样才不至于淡漠,我们必当拒绝遗忘。善于记住灾难的民族理应受到尊重,但这依旧逃不出道德呼吁的窠臼。于每一个个体民众而言,没有谁可以强迫你记忆或者忘记。毕竟这属于心灵的领地,手脚可以被束缚,但灵魂永远自由。这当然不是说,我们可以听任自己去遗忘,听任自己放弃道德与理智。拒绝遗忘,可以选择的路径很多。

  比如,以制度固化灾难的教训与救灾的经验。一部《紧急状态法》,或可凝结此次大震中正反两个维度的思索与积淀。在法的层次上记住秩序拒绝混乱,当是对灾难最有益处的记忆。在文本之外,尚有更多需要继承并完善的机制。志愿者以自觉公民的身份亮相,同时也留下了冲动与盲目的遗憾。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们的“多余”,却恰恰见证了民间组织的缺位和薄弱。促进民间组织的发育,让慈善、物质帮扶、心理疏导、监督之类的工作成为他们的使命,则民间社会的热情必然获得长久保温的机制。

  或许,还应当有公民价值体系的重建。当一个置学生生死不顾的教师,轻易地以“自由和公正”为幌子赚取无数吆喝的时候,我们真的忘记了自己为什么流下泪水。应该知道,是道义和担当,而不是自私和嚣张。如果说无良教师的价值在于坦率地亮出了自己的“小”,他应该忏悔而非炫耀。真正的自由,乃是在人群中懂得尽责的自尊。如果今天的讨论使我们铭记了这一点,即便灾难重来,人类的幼雏依旧会得到优先的呵护,这才是人类的荣光。否则,灾难留给我们的只有遗忘,甚至遗忘掉灾难之前的美德。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