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庆安:救援外交需通畅合作渠道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8日07:54 新京报

  作者:周庆安

  在6月14日东京举行的中日韩三国外长会晤上,三位外长一致决定在三国之间建立“灾害管理和救灾合作渠道”。(6月16日《环球时报》)

  平心而论,在大规模自然灾害发生后,外国救援机构参与救援的规模和能力仍然受到一定限制。由于对灾害发生国家的地理条件、人居习惯、受灾情况和自救能力不了解,大多数外国救援机构的救援只是起到最基本的协助,或者在救援方法上给予一定帮助。

  但是这份东亚三国外长的“合作渠道”决定,却有可能为今后东亚地区的灾难救援外交活动提供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合作渠道”决定推动了东亚地区救援外交的制度性建设。在自然灾害面前,救援的速度一定是最关键的。“合作渠道”实际上使得救援物资、救援人员的无障碍进入成为可能。尤其是在救灾中最为关键的内容———信息,包括预报、次生灾难以及救灾经验等信息,才是所谓灾害管理的支柱。这些信息一旦能够通过这样的无障碍通道,在东亚三国遭遇自然灾害时第一时间彼此共享,合作渠道将极具诱惑力,这很可能成为全球救援外交的新模式。

  另一方面,这份“合作渠道”决定,为东亚三国之间的公共外交活动,开辟了新的途径。中日韩这三国在东亚地区,有着极为相似的历史文化背景,其公共外交思想和公共外交活动的行为方式同质化很高。同时,三个国家又长期缺乏能够共同努力的公共议题,但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自然灾害从来都是最大的危机,一旦在这个领域建立合作关系,将会辐射三国的公共外交其他领域。

  其实防灾救灾合作在国际领域一直是一个敏感话题,原因在于相关数据和信息涉及各国最高端的科技和军事机密。合作渠道要想真正无障碍,还需要一种建立在国家责任基础上的合作信任。

  坦率说,在自然面前,人类社会各个国家的风险是均等的,但是同时风险也是共享的。之所以一个国家遭灾,会引起许多国家的防范和协助,就是因为这种风险不知道何时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从这个意义上说,中日韩三国为救灾合作所开始的合作探索,也是一种灾后重建的尝试。

  □周庆安(北京 学者)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