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鄢烈山:做鬼也幸福为何惹人反感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9日08:18 珠江晚报
作者:鄢烈山 中国传统的儒文化是以"推己及人"为基本思维模式的。然而,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人心与人心之间其实很难"推己及人"或"将心比心"。否则,你很难解释一个老年乞丐的艰难求生和大明星张国荣的自杀。 正是出于尊重个体差异、尊重每个人心灵感受的独特性这样的基本认识,汶川震灾发生不久,心理专家就提醒人们在安慰遇难者亲属时,一定要讲究用辞,尽量避免事与愿违的心理伤害。 文化学者余秋雨6月5日写了篇《含泪劝告请愿灾民》发表在博客上。一些网民支持他,也有不少人反对他。支持他的人看到的是文章的主旨,赞成在堰塞湖的悬剑未除、卫生防疫问题急不可待、上上下下所有的力量还在气喘吁吁地忙于救灾的危急状态下,让大家先解决关系几十万、几百万活人的安全问题后,再来调查追究校舍倒塌的责任。批评他的人看到的是他的措辞欠妥。比如这句"你们所遭遇的丧子之痛,全国人民都感同身受",就显得太轻飘。就好比你知道被车床削了手指一定是钻心地痛,但这种"知道"总不如你被菜刀削破一块皮来得彻骨。没有经历丧子之痛,怎可轻易地说"感同身受"?一般人都明白,不要说13亿哪怕全世界的人"在同一时间全部肃立,默哀三分钟",也弥补不了失子家长的心理创伤。更不要说"往生者全都成了菩萨"这样的话会有多大的慰解效果了。余先生说"我想,你们的孩子如果九天有灵,也一定已经安宁",这样的"将心比心"也太过自信了。 如果说余秋雨讲的是"识大体、明大理"的话,只是表达忽略了家长们独特的心理感受,他毕竟明白自己是以非受难者的身份"劝告"失子家长们。这正应了春秋时代吴国的贤人季札游历"中国"(实指中原)后的一句感叹:"明于理义而陋于知人心"。劝喻人而要有效不妨先学点心理辅导常识。而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王兆山以震灾为题材的两首词在网上传开后,引来的几乎是一面倒的口诛笔伐。王兆山的词为何那样惹人反感? 王兆山的词不是像余秋雨一样以第三人称"感同身受"地劝说,而是滥用诗词的"特权"代表遇难者表态,吟诵什么"……十三亿人共一哭,纵做鬼,也幸福。银鹰战车救雏犊,左军叔,右警姑,民族大爱,亲历死也足……"有网友称之为"鬼词"。岂止"鬼词",又是"幸福"又是"死也足",遇难仿佛成了"遇仙"!《中国青年报》的一篇评论说,王兆山词作"由于失去了对亡者的基本哀矜和体恤,有违基本的文学底线,所以完全不能被接受。"而失去了对亡者的基本哀矜和体恤,不仅有违基本的文学底线,也有违人伦的基本底线。失去生命的哀伤,被作家拿来做了粉墨登场、戏填词牌的材料,笔调还那么轻快,其轻狂其虚妄真是令人吃惊。 抗震救灾中涌现出那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感人故事,而以中国之大、人品之杂,文化界出现这样的表演者也不算太离奇吧? 作者系知名杂文家
【抗震救灾吧】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