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根岭:红十字基金会有必要搞答谢演出吗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9日09:47 中国新闻网

  作者:郑根岭

  据报道,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为答谢抗震救灾各界人士,连续主办了7场文艺演出。昨晚是最后一场,由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捐助,在中国剧院上演了改编自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名著《牡丹亭》的中国舞剧《我的牡丹亭》。(据6月18日《北京晚报》等报道)

  按说看了这则报道,作为捐款人心头理应产生一种感动--毕竟红基会还是蛮有人情味儿的嘛。可我无论如何也感动不起来,反而心里挺不是滋味,倒不是因为我没有机会前去观看演出而心怀不满,而是觉得红基会根本没必要搞这么几场答谢演出。

  心里感到别扭,首先是觉得抗震救灾本来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善事,是大家发自内心的良心大发现,可如今由红基会来张罗感谢搞文艺演出,倒好像成了他自家的事了,大家伙捐款捐物也等于是冲着他来的,汇集来的钱物也成了他们的“囊中之物”可以自由支配。而据我们捐款人的想法,红基会只不过是个专业的中介组织,社会捐款捐物由他们过一道手,再送交给需要帮助的灾民或其他困难人群,之所以要经由他们之手,一是捐款人为了省心省力省事,也省得浪费社会资源,二是因为他们是专业人士,有可能比捐助人亲力亲为做得更好。

  我不敢说红基会没有资格代表地震灾区人民向大家表示感谢,可总感到由他们出面答谢各界人士从道理上和感情上都不大顺溜儿。况且就这次抗震救灾来说,我估计绝大多数捐款捐物者都没想过非要“收获”灾民或红基会的感谢,因此若说这7场答谢演出纯属“无事生非”“多此一举”,恐怕并不算冤枉他们。

  有关报道中特别强调末场演出系由北汽捐助,言外之意前6场也会有企业赞助,这样一来就可以避免社会猜疑和非议,从而说明红基会并没有动用社会捐款来办这7场文艺演出。真是用心良苦啊!不过呢,你们有没有想过,对这些演出的捐助不同样是社会捐助吗,仅仅因为是用途明确的专款专用就能把大家的批评声音给消弥于无形吗?再说啦,红基会的职能里有拉赞助搞演出这回事吗?

  所以说,对于不搞生产不创造收入(不排除一些地方红基会也办有宾馆等产业,但至于妥否另当别论)、主要靠取之于民(有善心有财力者)用之于民(困难群体)的红基会,花费每一笔钱都应该慎之又慎,否则容易给社会以不好的口实。比如这7场文艺演出的赞助费,如果直接用于抗震救灾,岂不更好?我想即便看过这些演出的各界人士,打一开始就没有演出可看,也不会抱怨的。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重拾前一段的一个至今尚未有眉目的话题:有网友从CCTV-4新闻报道中记者采访红基会人士的同期声中所言计算得到送往灾区的一批帐篷每顶高达1万多元,还有四川中江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到成都购买1万元救灾药品却让开5万元发票。对前者,中国红十字总会宣传处长竟然说经过调查没找到接受CCTV-4采访的那位官员,红十字会也没有人说过这样的话--这种“说法”负责任吗?因此我就想,红基会和红十字会有组织文艺演出这些精力,还不如用到调查清楚网友的疑问,早日给大家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上呢!

  全国和世界各地善良的人们为抗震救灾献爱心,不图“文艺演出”之类的回报,更关心这些钱物是否快速、如数到达了灾民手里,是否切实起到了帮助灾民度过难关的作用。作为红基会以至红十字会这样的中介组织,应该集中精力把本职工作做好,款物透明、公开运作,让大家放心,而不应该舍本逐末,搞什么文艺演出“答谢”--再说呢,这么多捐款捐物者,你7场演出感谢得过来吗?既然感谢不过来,就没准其中有爱攀比者心里不舒服,如此一来岂不事与愿违,反而人为“制造”不快,影响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毕竟有时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没有了大家都不觉得少,可有了就会有人计较是否公平合理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