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上海满分作文提出的深刻命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0日07:46 新京报

  新京报社论

  今年,上海高考出现了三年来首篇满分作文,这篇文章真实地描绘了农民工子女的生存状态,表达了作者对同龄人的同情、关注和企盼,获得阅卷老师的一致好评。文章的结尾“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既是希望,也是警示,有发人深省的力量。(6月19日《东方早报》)

  上海市今年的作文题是《他们》,用意是引导青年学生走出个体和“小我”,学会关注他人,学会多元视野关注社会。而从考生们写的作文来看,对“他们”的关注,这种关注社会的多元视野,在他们的生活中就已积累,甚至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

  除了和全国人民一道,把注意力集中到了灾区和灾民身上,考生们的笔下,对农民工、乞丐等弱势群体,都倾注了极大的关注和热情。显然,这样的观察和积累缘于他们平常的生活感受,而非临时抱佛脚的应景之作,否则不可能写出真情实感,更不可能细腻地描写“他们”的真实生活和现实处境。这不仅表现在作文言论中,还表现在国家大难之时的行动上,汶川地震中的救援行动,“80后”“90后”的集体亮相令人欣慰。

  问题正在这里:“他们”———这里指的是“下一代”———的视野本就开阔、心胸本就宽广,而《他们》这个题目,只不过是在激发考生们把平时对他者的关注、悲悯与理解表现了出来。而平常对下一代充满忧虑、并且给他们贴上“80后”、“90后”代际标签的“我们”,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中,就不应该限制而是要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悲悯的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我们要给他们的视野打开一扇扇宽容的天窗。在日常教育中,倾听他们的不同见解,引导他们去关注社会的各个层面。尤其是在考试中,包括高考这样的重大人生抉择问题,要给高考作文在立意、选材、价值取向上足够的施展空间。所幸,今年上海高考作文在阅卷上的宽容度已大大增加,对于考生作文中所涉及的尖锐问题,如从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的主要观念入手探讨同性恋和性变态现象、理发店小姐现象等,都获得60多分的高分,这些话题直击社会现实,关注底层人士和社会边缘人群,似乎与传统的价值观有一点点“不匹配”,但只要理解独到,逻辑缜密,自成体系,阅卷老师都打出了高分。只要我们善于为他们打开天窗,他们的未来世界,一定会越来越宽阔,比我们的世界,更包容、更少冲突而更多理解和爱。

  我们还要为他们创造足够的制度化的融合空间。比如,让打工子弟和他们一起读书,一起高考,一起参加人生的竞技与博弈。让不同群体之间的“他们”,彼此之间更多地走进对方的生活和内心世界。那么,“他们”之间的理解、互助与融合,会比我们这一代更顺利、更自然、更成功。我们,是把他们继续隔离开来,为他们制造鸿沟与隔阂,还是让他们从小彼此牵手,消除狭隘与短视?香港的高校近年来注重到内地招生,之所以招录不发达地区的“他们”,就是为了开阔本地学生的视野。有开阔的视野才有宽广的胸怀。“他们”的未来,也是我们的未来,民族的未来。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