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方业:《他们》让语文教育直面人生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0日09:52 长江商报

  作者:瞿方业

  今年上海的语文高考作文题是《他们》,不少上海学生在作文里表现出的开阔视角、尖锐笔触大大出乎阅卷老师的意料。而今年高考作文在阅卷的宽容度上也大大增加,对于考生作文中所涉及的敏感尖锐问题,如弗洛伊德性学论、理发店小姐现象等,都能获得高分。(6 月19 日《东方早报》)

  如果直面现实、关注人生的文字能获得高分,那么,学子们将更加客观真实的理解社会,并学会用真实的感觉来进行表达;反之,如果得高分者都是唱着高调、迎合政治正确的文字,那么,虚假的文风自然大行其道。

  以我的理解,语文教学除了教学生会读会写,掌握语法文法外,最大的功能应当是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想象力,让学生通过文字来感受社会,感受人生,塑造他们的人文精神及关怀社会的能力。美好的文章提升人的精神层面,让人萌生悲天悯人的情怀,塑造个人看待世界的视角和态度。

  但在孩子成长的历程中,很多世俗而实际的目的会影响孩子们对待语文的态度。在当下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孩子们十年寒窗严格训练的目的就是要用分数决定未来,而这种选择其实决定和引导着学生们对语文的态度。如果脱离生活的、政治正确的作文成为高分的典范,那么,学生们一定会将这样的文章奉为硅臬,他们的审美能力也会受此影响,就像传统社会里的士子们一样,在八股文空洞的内容里耗费生命。

  好文章从来都是人的真实感受的产物,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就是要表达出人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的最真实感受。相同的风物在不同人眼里感受是不同的,这不仅是表达方式的不同,更是立意、境界的不同。汶川地震后,诗家辈出,但在这些诗章中,既有像王兆山“做鬼也幸福”的虚浮诗文,更有《孩子,请牵着妈妈的手》这样催人泪下的篇章。两种不同的文风,表达出不同的文学观,其中,王兆山实则是过去那种献媚权力的文学教育的自然结果。这样的文字除了向权力献媚,粉饰太平之外,再没有别的价值。

  在这个意义上看高考作文中以《他们》为代表的清新之作,这些作文能得高分,将引导学生们告别虚浮的文字,塑造关怀社会的求实文风,从而培养学生用最真实的感受力来表达社会,关爱人生,表现生活。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