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燕农:以法律的名义记忆汶川大地震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2日08:26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作者:燕农 国务院法制办农业资源环保法制司副司长左力日前透露,原定于6月份报请人大常委会审议的《防震减灾法(修订草案)》,将可能在应急救援、恢复重建等方面作出重大修改,报请时间也可能推迟。“我们还要根据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经验总结情况,继续做好有关修订工作。”左力表示。(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5版) 当汶川大地震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渐渐起步,当我们度过与大自然争分夺秒抢夺生命的危急关头,当悲恸渐渐成为人们心底的一块砥石,是时候梳理并且以某种符号记忆这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以及抗震救灾的过程了。 或许,关乎汶川大地震的记忆有多种形式,譬如地震博物馆、地震遗址遗迹、影像作品、文学记录等等,但是,在我看来,以法律的名义记忆汶川大地震是最具价值的记忆方式之一。 细勘1998年3月1日起施行的《防震减灾法》,在总计七章的框架中,应急救援与恢复重建有些单薄,仅以“震后救灾与重建”为主题在第五章中表现出来,总计不过十条。面对破坏性地震,应该说应急救援与恢复重建是抗震救灾的重中之重,不宜在法律表现形式中过于粗线条。而且,法律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做必要的梳理和修订。 更为重要的是,在汶川大地震中,国人迸发出巨大的援助力,为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提供了有力支撑。这种来自于四面八方、以各种不同形式表现出来的援助力量,需要理性的总结和梳理,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寻找有价值的立法参考资料,充实法律的实践性和权威性。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在此次抗震救灾中提炼出若干有价值的素材,进入法律的框架被固定下来,那么,一方面不失为对所有参与抗震救灾者的爱心、智慧和力量的褒奖与记忆;另一方面,可以为我们此后面对或有的自然灾害增加信心与力量,最大程度地减小损失。 汶川一震,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也改变了很多社会观念和行为逻辑。法律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亦不例外。从一定程度上说,《防震减灾法(修订草案)》基于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经验总结愈全面细致,修订工作愈贴近实际,于此次抗震救灾的记忆愈真切和深刻。当真切和深刻的记忆在民间与法律对接中产生共鸣,将是一次震撼心灵的普法过程。 (作者系教师)
【抗震救灾吧】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