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刘敏:陈丹青韩寒批评大师的少年冲动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3日08:13 汉网-长江日报
作者:刘敏 日前,陈丹青和韩寒在湖南卫视一节目上对众多文学家进行品评,称茅盾、巴金文笔很差,冰心“完全没法看”。我看过媒体上一些议论,依稀感觉多作咬牙切齿状,“咄!宵小之辈,敢辱大师!”与“辱”相对的还有“炮轰”一词,也是火光四溅、尘土飞扬的样子。 我没看过那期节目,也无从想象发言者到底是怎样的表情和状况,但想必不至有如论者所言的“辱”或“轰”,否则早被电视台直接剪掉,何能公开播出。那么,引起论者不满的,大约是陈、韩二位对文学大师们语言水平的负面评价。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句老话,其实也说明,文学评判与历史标记并没有什么独断的真理,也不是可以一次性完成。对文学大师的不同观感,世不鲜见。写出《洛丽塔》的纳博科夫就对塞万提斯的语言和技巧相当不满,曾公开撕毁《唐·吉诃德》一书。 我注意到,陈、韩对茅盾、巴金等人的作品进行评论时,不是直接抛出结论,而是有些理据。韩寒说,他曾琢磨怎么把1000字写得很精彩,从老舍、茅盾的作品中学不到这个能力,倒是觉得梁实秋等人的文字很活。反观那些愤愤于陈、韩“辱”了大师的人,却没有给出基于文本分析的理据,展示出对等的论证过程,采用的不过是“说你辱了就是辱了”的不容置疑的逻辑。 说来惭愧,年少时,我自恃对文章自然段的精准划分,以及对中心思想的精准概括(老师说我与教学参考书差不离),很对一些怀有异见的同学进行了不容置疑的批判。虽然,我并不比他们读得更多,甚至有时我根本没有读过他们存有异议的那些作品,但我认为他们说的不符合教参,就应该受到批判。 多年以后,我终于读了那些作品,也接触到了许多不同的说法,才顿觉当年的幼稚与浅薄。从此我变得谨慎起来,总是问自己:这本书我读过吗?这位作家我真读懂了吗?我有足够的能力去认同赞美、反驳异见吗? 所以,我非常有兴趣知道,那些义愤填膺地批驳陈、韩,为大师鸣不平的人们,你们的情绪与论断是从哪里来的?是读过所列文学家的作品,并比较分析了,从而得出自己的评判——那我为什么没有从你们的义愤填膺中见到这样的理据与论证,还是有人依然念念不忘中学时的精准技能,再度搜捡出泛黄的教学参考书? 文学语言水准应当是可以讨论的,有人从陈丹青和韩寒那里获得看法,有人从教学参考书中获得看法。我没有通读过茅盾、冰心等人的作品,所以我无从判断两种说法谁比谁更正确、更高明。 倘有人恰好读过,也知道了这两种说法,相对来说他就会比较清醒和睿智。但若有人只是知晓教参的说法,从未听闻过相异的观点,或者听过也无法容忍,便立马跳起来,从事我曾经的那般讨伐工作,我就不知该说什么好了。我于是明白,容易冲动的多是少年人,青春期却可以不限年龄。(作者系《长江商报》评论部主编)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