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周云龙:但愿王兆山不会白挨骂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6日07:36 中国青年报
作者:周云龙 仅仅一个月的时间,王石因为捐款时的一句话,范美忠因为博客上的一段话,先后引发网上此起彼伏的口水大战,吟诗作词的王兆山,算是第三个挨骂的对象了。一言既出,大棒乱舞,这样看似热闹、貌似自由的言论空间,发展下去会是什么样? 梁文道说,互联网刚刚开始进入我们日常生活的时候,很多人幻想它就是那个传说中的“公共领域”了:没有限制出入的门槛,没有权威的中央管理,没有身份背景的差异,所有资讯自由交换,所有人理性对话。于是差异容许存在,共识也会渐渐形成,一个摆脱任何权力扭曲的开放平台,将会带领人类迈进空前的民主时代。可是正如铸造这个概念的哈贝马斯被人认为太过粗疏,他的欧洲沙龙和早期报纸并不像他想象中的那么“公共”一样;互联网上的“公共领域”原来也只是个过分乐观的期望。(《南方周末》6月12日) 以毒攻毒、想骂就骂,这是网络世界的话语环境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每天在网上走马观花,我注意到,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很像现实生活中某些不太和睦的家庭一样,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不过,网民的文化程度那是要比家庭妇女、家庭妇男略高一筹的,所以他们在键盘上进行的常常是“看谁骂得刺激、看谁骂得出格、看谁骂出新意”的一场场有声有色的“竞赛”。 王兆山的挨骂,可能与他的身份有很大关系。他是山东省作协副主席,假如是一般网友的作品,大家或许会以另一种心态给予另一种解读。当然,这种大棒乱舞的言论空间,有时可能会产生“指桑骂槐”的意外效果。仅以王兆山《江城子·废墟下的自述》的水平来看,我们身边有些作家其实是不在他之上的,而他们在一定范围内却很知名,并且自我感觉良好。在王兆山遭到猛烈炮轰之后,他们可能要吸取一点他人的教训,再也不敢轻易出来用文字显摆了。 在我生活的这个城市,就有一位曾经在政坛上叱咤风云的文化名流,时不时地在报纸的副刊版上发表一些诗词作品。我这个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基本上是不太读得明白的,可这样的作品,每次都刊发在头条位置,并且署名都是手写体。奇怪的是,不仅没有人公开质疑、批评,相反,常常还有名家一本正经地对之进行点评与解读。最恶心的是,有一段时间,坊间流传那位领导兼文人,可能与另一位被“双规”的领导干部有牵连。几天之后,报纸副刊的头条又出现那位领导的诗词新作了。此时,其用意已不在发表,而在辟谣了。 人们对文坛政坛的这些“潜规则”心知肚明,这也是王兆山诗作发表与挨骂的深层理由。在网络世界里,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同样,也没有人“惧怕”你的身份地位。倒是报社的责任编辑、主编、总编们,可能也要以“王兆山事件”为前车之鉴,别再违心地为那些名家的伪作腾出版面了。 倘若如此,王兆山就没有白挨骂。反过来可以说,他对当代文学,特别是灾难文学的创作还算立了新功。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