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士兵:千元红包不能承载民生财政之重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6日08:56 重庆时报

  作者:单士兵

  东莞将向12万低收入户籍人员发千元红包,为此,该市财政将拿出逾1.2亿元资金。根据最新红包发放方案,这次被列入此次临时生活补贴发放范围的七类人群是:低保对象、五保户、非低保对象的优抚对象、非低保对象的一至四级残疾人、弃婴、已治愈的麻风病人和低保边缘户。( 相关新闻见今日本报31版)

  东莞是个富可敌省的地方,这一点,每年的GDP排行榜就是明证。此次东莞抛出“千元红包”,会让人们想到香港和澳门两地政府给市民派发红包的豪气,以及此前某政协委员提出“每人发1000元”引起的热盼。对此,我们以为,一方面,东莞毕竟只是东莞,这种政府发红包的做法,本身就很难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复制;另一方面,对民生财政的根本诉求,也不能简单止于这种发放红包的做法,而应该诉诸更为理性的制度探求。

  诚如东莞相关领导所说,这种红包发放,应叫做“临时生活补贴”,考虑的就是CPI上涨给市民造成的影响。民生压力重几许,政府心里应该有杆秤。以公共财政直接补贴民生所需,让低收入群体分享改革成果,政府展现了人本关怀意识,又符合公共财政的应有之义,这种民生责任担当,自然能够博得一些掌声。

  问题是,这种发放红包的做法,显然又不能全部代表公众民生财政的根本诉求。道理很简单,比如,东莞此次发放红包的对象仅限于当地户籍人员,然而,在这个打工大市,GDP数字不断增长实际上很大程度依赖于外来工的推力,现在发放红包却又把这个群体割裂在外,其公平性显然经不起考量。当前收入划分标准很不科学,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CPI上涨带来的民生压力又是普遍的,如此发放红包也自然容易产生更多不公。更何况,受囿于政府财政收入的不确定性与差异性,这种临时分红的做法,也缺乏可持续性。

  一切表明,这样直接发放红包的做法,既很难简单被复制到其他地方,更谈不上扩大成全民分红。也就是说,“千元红包”虽然体现了民生财政的特质,但却又无法承载起公众对民生财政的根本期待。当前,公共财政要向民生财政进行重大转身,临时性的补贴显然是靠不住的,关键还得诉诸制度性途径。

  尽管“小政府、大社会”理念已经成为一种吁求,但是,当前政府这个“守夜人”并不“小”。著名学者陈志武在《政府有多大?》中曾写道:2007年中国财政税收相当于3.7亿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12.3亿农民的纯收入。可以想象,政府一年要花掉3.7亿个城镇居民、12.3亿农民可以花的钱,如此庞大的公共财政开支,要想最大程度的促进民生质量改善,又怎么能简单寄望于用政府权力之手直接发放红包这样的办法呢?更何况,政府的“钱”在现实中有多种外化形式,比如土地、政策等。毕竟,对于权力,我们应不惮以最大的“恶意”去猜测其可能产生的随意与不公,应最大程度使权力纳入制度理性的轨道之中。

  行文到此,不难理解,东莞这种“千元红包”无法承载民生财政之重,更不应该因此遮住对民生财政的制度探求。要想真正实现公众对民生财政的公平与合理使用的诉求,就必须不断地推动民主与法治进程,来实现还权于民。只有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才能够寄望于通过诸如建立工资与CPI联动、物价和GDP挂钩、合理减税等等机制,使社会各个阶层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合理补给与救济,使公共财政使用体现朴素与公平的现代国家伦理,使社会财富的增长最大程度地惠及民生。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