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仁文:台湾9-21地震纪念馆印象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8日17:50 新京报

    作者:刘仁文

  在去阿里山的途中,驾车的葛祥林教授问我是否有兴趣顺路看一下9·21地震纪念馆。我当然有兴趣,一是可以了解一下当年宝岛台湾的那场震动世界的大地震,二来也因祖国大陆刚经历了5·12汶川大地震。

  1999年9月21日凌晨1时47分,台湾中部发生7.6级大地震,造成2000多人死亡,1万多人受伤,为台湾百年来最大的地震灾难。

  9·21地震纪念馆的真实名称为“九二一地震教育园区”,它由台湾“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负责筹建并营运管理。在2004年正式对外开放参观,首先推出的是“车笼埔断层保存馆”和“影像馆”。其后又陆续推出“地震工程教育馆”、“防灾教育馆”和“重建记录馆”。“园区”的建设还在继续,如我们这次去就赶上“影像馆”内一个新开放的项目,那就是“地震体验”,置身其中,能亲自感受到9·21地震时的地动山摇。

  “车笼埔断层保存馆”以独特的建筑构造,保存了地震的遗址景观,连结着现址与过去的共同记忆,透过真实地貌及相关图文,让参访者认识地震科学知识和大自然的力量,了解防灾观念的重要。

  “影像馆”主要集结9·21地震的种种图像以及影音数据,真实呈现地震在人们心中所留下的记忆。观众可以浏览地震后各地区的灾情、救难人员救灾、各界送温暖、家园重建和社区学校重生等情景。馆内也展出一些当时所摄的照片,有受灾户伫立在被损毁的家园前,脸上露出无助及无奈的表情,还有受灾户手里捧着罹难至爱亲人的相片,看了令人心酸。

  “地震工程教育馆”系利用毁损校舍基地设置,突出“安全的家”、“先进楼房减震技术”和“公共安全”三大主题,同时还通过保存的毁坏教室,让观众看到老旧校舍呈现的问题。

  展馆包括9大主题:自然的力量、从角色认识防灾、受灾与救灾、防灾超级市场、地球活动观测、地震观测作业、逃生体能指数、户外演练区以及故事厅。该展馆的出口在全园区的最高点“洗礼之塔”,须乘坐水幕及声影变化的电梯才能到达。由黑暗而至光明,鸟语花香中,前面郁闷的心情也为之开朗。

  我曾参观过唐山的抗震纪念馆,相比起来,台湾的“九二一地震教育园区”内容要丰富许多,形式也更加多样。唐山抗震纪念馆一是没有原始的地震遗址,而“九二一地震教育园区”则专辟场馆保留有隆起、破裂、断层的大块地皮和震塌、震斜的楼房,给人以震撼和冲击;前者展出的内容单一,仅仅是对唐山大地震的介绍,而后者则对全球和台湾岛的地震分布、地震原理、防震技能等有全方位的介绍,可以使人学到不少这方面的知识;前者展出的图片不多,且全为静态,后者则展出大量的图片,还辅以当时世界一些著名广播电视节目的回放;前者的建筑平常如一栋楼房,里面的展览也“规规矩矩”,但后者则不仅外观显得惊心动魄,里面也有“半毁的厕所里马桶悬在半空中”这样的地震伤痕;前者买完票进去就再无人理睬,后者则有多种人性化的服务,如买票时会给你一张路线图,每到一个展馆,就会有工作人员给你盖上一个纪念章,并热心指引你去参观下一个馆,有的馆还摆有印有纪念馆字样的徽章、铅笔、明信片等小纪念品,以及“家庭防灾手册”等图文并茂的小册子,供游客免费拿取。值得指出的,它对老师带队学生来实行“弹性教学”是免门票的,且纪念馆里有大量“义工”。

  这次汶川大地震后,很有可能将再建一个地震纪念馆。我希望,它能在认真选址、精心构思的基础上,建出一个有特色、有内涵的纪念馆。它带给观众的不应只是泪水和悲伤,还应有心灵的洗礼和抚慰;不应只是有大无畏精神,还应有一种“被大自然的力量震慑因而学会谦卑”的体悟;不应只是就事论事,给人一种灾难从此成为历史的错觉,而应用客观的知识告诉人们,地震还会定期不定期地发作,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尽可能地改进预报、加强防震、学会自我保护和救助他人。只有这样,它才能成为融历史与科学、知识与趣味于一体,兼具参观、教学、科研等多重功能的“地震科学活教材”。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