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戈:用什么铭记每一份国际援助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8日08:18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作者:刘戈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是否需要接受国际援助以及如何接受外军援助一度成为网络争论的焦点。事实上,允许外军飞机穿越中国领空直达腹地,在过去是不可想像的。这些外国军人和救援队伍在灾区的一点一滴,都成为人们反复咀嚼的信息。中国国防部外事办主任钱利华少将总结说,这激发了我们一种信念,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也会义无反顾地施以援手。他的表态充分指明,中国政府正以一种更自信更开放更渴望交流的姿态来评估国际关系。这种姿态使中国的国际形象获得加分。

  在东方文化的潜意识里,一般只有亲友之间才相互援助。这种信念在30年前的一些自然灾害中体现无遗。但是,5·12地震发生后,中国很快允许日本直接派机运送救灾物资来华,让韩国总统李明博、美国国务卿赖斯慰问灾区,允许俄罗斯军机直达双流机场,接受德国的野外移动医院……这种开放姿态具有相当正面的政治意义,同时对人们内心许多旧有观念产生了冲击。

  国家层面的政治活动也会影响民间的思考和情感,来到灾区的外国人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日本救援队向死者尸体默哀,以及个别队员称因没有救出活人打算回国后退伍的新闻,都深深打动了万千网民。中国的兄弟国家巴基斯坦的救援队伍面对中方接待官员时表示,他们是来救援的,吃点青菜就行。俄罗斯队员要求每天只喝一瓶水……国际社会的关心对受灾国来说是一个安慰与精神的鼓励,这样的动人场面出现在中国的危难时刻,使中国人能感到那种来自外界的暖意。这种感觉对树立一种温和、外向、感恩的大国国民心态至关重要。虽然,这种非常时期的国际援助并不能改变国际关系格局,甚至也不能改变一些固有的看法和观念,但起码开通了超越意识形态和利益纷争的体现善意的一种交流渠道。

  接受和铭记每一份来自国外的援助,有助于人们体念到人民与人民之间的友好是重要的和必需的。尤其是在他人面临灾害时,保持体恤和同情是人类的本能,也是维护人类社会关系和睦的需要。就像钱利华所说,只有这样国际社会才会更和谐。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